第43章 御前奏对(2/3)
要这样说。
他莫名想到了“伴君如伴虎”这句话,这种感觉很不好。
赵真顿了一下,说道“四郎,不如你回家准备科举,将来做个治世之臣。”
梁晓这才在心中松了口气,原来赵真是这个意思。
本朝之前,文武不分家,出将入相再出将,也都是寻常事。
本朝立国后,文武分家,以文制武。
勋贵子弟不经科举,也只能做武将,不能做文官。
赵真这是觉得自己有治世之才,只做武将可惜了。
梁晓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并不会被皇帝画的大饼所影响,当下恭敬地道:“臣愚钝,只想效仿前朝名将,为陛下开疆拓土!”
赵真觉得有些可惜,但也不想强压着梁晓由武转文。
于是赵真跳过了这个话题,说道:“既如此,那就罢了。朕问你,你在扬州是如何寻访的,如何得到的如此详实的材料?”
梁晓暗中松了口气,他实在是不想去当文臣。
原剧中齐衡走的就是这条路,明明是齐国公府的小公爷,却非要去考科举,当文臣。
前面曾经说过,勋贵子弟就算是考中了进士,也依旧会被文官集团排斥,两边不靠。
那平宁郡主为何执着于让她的儿子齐衡考科举呢?
凡事有利有弊。
勋贵出身的文臣,会被天子当作心腹,并且是心腹中的心腹。
所有文臣都是科举出身,哪怕皇帝不愿意,也无法阻止文官集团的形成。
单一文臣,哪怕是宰辅大相公,绝大多数时候,皇帝都可以轻松压制,就算压制不住,也可以将其逐出汴京。
哪怕是一个派系的文官的合力,皇帝虽然需要重视,但也可以借力打力,联合其他派系的文官来压制。
可在某些事件上,比如维护士绅利益,整个文官集团也会团结起来的。
面对整个文官集团的集体意志,古往今来,也只有极少数的雄主能够战而胜之。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比如明太宗朱棣——如果让朱棣自己选,绝对愿意做太宗,而不是稀奇古怪的成祖。
满清的一些皇帝也能做到,却是少数民族政权的玩法,靠的是数以万计的八旗兵丁,另起炉灶。
所以,皇帝自然愿意看到勋贵子弟考科举,给自己当马前卒,给文官集团掺沙子。
所以,所有考中进士的勋贵子弟,都能够一飞冲天,短时间内披上绯袍,紫袍也不算遥不可及的梦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