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前往长安(下)(3/3)
诺地对罗昂说道:“下官已经在县衙准备好了酒宴,还请燕侯赏光。”
罗昂闻言,感到不好拒绝,又觉得正好是吃晚饭的时候,白白送上门的一桌酒宴,不吃白不吃,道:“县令倒是想得周到啊!也好,我们走吧。”
县令大喜,拜道:“下官为燕侯引路。”
夜深了,罗昂、宋宪、董媛和张郃才在县令的相送下,回到了驿馆。
那县令一脸恭谨地站在门口,一直等到罗昂、宋宪、董媛和张郃都进入了驿馆之后,他才领着手下几个衙役返回县衙而去。
罗昂被夜风一吹,酒意顿时消散了大半。
第二天一大早,罗昂、宋宪、董媛和张郃便在谷城县县令的相送下,离开了谷城,继续西行。
临近中午的时候,队伍穿过连绵的村庄和农田,来到了长安城外。
顿时,一座规模恢宏不逊于洛阳的巨城赫然出现在眼前。
罗昂见状,大感意外,因为眼前这座城池远不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描绘的那种凋敝景象。
虽然长安的官道不像洛阳的官道那样热闹繁荣,但整个城市给人的感觉还是颇有气势的,与凋敝荒芜绝对格格不入。
罗昂看着眼前的现状,很快就明白罗贯中是根据前朝的一些历史记载,再加上自己的想象。
在古代,农业问题必然影响经济,因为只有充足的粮食才能保证供养足够的人口,而只有足够的人口才能令商业繁荣起来。
随着农业的衰退,关中人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使得关中的经济不仅多年难有进展,而且还处在不断的倒退之中,因此单靠关中的城池,已经很难供养庞大的人口和保卫京城的军队了。
而从外地转运粮食入关中,道阻且长,难度远非现在可以想象,每运十担大米最终只有一担能够运入关中,损耗极大。
这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
与此同时,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迅猛,越来越繁荣。如果定都洛阳,则那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这种背景下,迁都洛阳自然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当然,经济上的因素并非刘秀定都洛阳唯一的原因,这还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和刘秀崛起的根据地都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