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刘堪观政(3/4)
说,河南灾害连年,放眼各地,只有南京适合成为新的都城。
然而金陵霸气黯然收,不止是太上皇,朝野上下大部分人都认为此地不适合作为大齐都城。
放眼历朝历代,只有明太祖朱元璋一人能够立足南京,成就一番霸业。
卢象升钱谦益康光绪等人以为,前明国小势微,与宋不相上下,根本不足以与大齐媲美。
当初朱元璋攻下元大都后,就有意迁都,洪武后期,朱标多次四处巡查,为的就是在北方寻找一处城市作为大明新都城,朱允炆继位后,这事儿最后让他叔叔朱棣做了。
靖难之役,朱棣不仅夺取了他侄儿的皇位,也把他老爹朱元璋辛苦经营的北境防御体系彻底摧毁,原先为大明开疆拓土的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肃王等塞王,或被削去兵权,或被移镇内地。至此,终明一代,北方都城一直处于敌人威胁之下,不是让蒙古兵围就是让女真人围,所谓“天子守国门”,其实也是种无奈的说法
如今北边许多大城都已荒废了,除了南京,也没有更合适的地方作为都城。
权宜之计,只有先定都南京。
月间,南京城中,几乎所有的南明官员都投降了,明史中对此有以下记载
国破,高倬投缳死。
六月,南都破,百官皆好降。
当然,值此以齐代明之际,要说所有人都投降了大齐,显然也是不准确的,至少有六人选择为大明殉节。
这六人和南京国子监监生吴可箕相同,殉节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亡国的痛惜。
吴可箕在南京关帝庙自缢而亡,留下一首诗
蹇遇逃君臣,
临危犹保身。
操心死国难,
耻服北夷人。
广德元年夏秋之际,南京官员们成群结队前往武定皇帝大营,向齐军投降。
南明户部郎中刘成治对他夫人悲叹道
“国家养士三百年,岂遂无一忠义,以报累朝恩”
说完他也在家中自缢。
礼部官员黄端伯则选择了一种更为激烈的方式对抗大齐。
黄端伯是姜曰广的学生,他不仅拒绝逃亡广东在那里,南明忠臣们扶立起一位年仅二十的桂王朱由榔为帝,继续与大齐为敌而且,在广德皇帝召见他时,他竟然怀揣匕首行刺
后世历史学家们,对那些在南京陷落之后继续反击大齐的南明忠臣们进行了赞颂,如朱继祚,他率残明势力在兴化,继续负隅顽抗,被杀;蒋若来,他率领民众在崇明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