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父皇的固执(6/13)
确实光靠一味的杀戮肯定没用,却也能震慑一部分人。
最少让其有一定的收敛。
“治理国家并没你想的那么简单。朕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现在还小,当以学习为主。这些等你大了自然能明白。”官家说道。
“是。”
赵兴知道想扭转父皇的思想太难了,也不多废口舌,行了一礼,就准备离开。
“等等。”
官家叫住了赵兴,说道:“那几个纨绔子弟教训一下就差不多了,把人放了吧。”
“父皇,儿臣原本只是想着小惩大诫,给他们一个教训。毕竟以他们的家世,将来都是要荫官的。然而儿臣让曹勤去拿人的时候,他们不仅没有束手就擒,还把曹勤给打了。他们这么做等于是在打儿臣的脸,要是如此轻易放过,儿臣这个太子还有何威严?”赵兴说道。
“既然如此,那就多关他们几天吧。”官家说道。
儿子的威严他自然要维护,因此也没说让赵兴立刻放人。第2/2页)
这种地方条件艰苦,对养尊处优的官员来说,去那种地方和死没有区别。
但是事情根本没有那么简单,这些官员谁没有几个故交好友?
只要有人给他们花钱打点,日子并不难过。
官家皱眉道:“刑不上大夫,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
“父皇也说了是未尝轻杀,不是不杀。儿臣读太祖太宗本纪,太祖太宗对官员贪赃枉法深恶痛绝,可是杀了不少贪官污吏的,何来不杀士大夫之说?”赵兴反驳道。
赵兴受后世历史影响,一直以为大宋不杀士大夫。
然而随着他深入了解,看了前面三个皇帝的本纪,发现大宋前面三个皇帝都有杀士大夫的例子。
反倒是他父皇继位数十年了,从继位至今,没杀过一个文官。
这让赵兴萌生出一个念头,会不会大宋不杀文官的潜规则是从他父皇这里形成的。
毕竟他父皇将来的庙号可是仁宗。
皇帝的庙号都是文官给拟订的,显然这个仁对的是文官,而不是百姓。
你对百姓再好,对文官不好,也不可能得到仁宗的庙号。
不杀士大夫,从好的方面来看,这是一种仁政,给予读书人和士大夫们更多的尊重,毕竟需要他们来治国嘛。
但从坏的方面看,首先是皇权失去了制约臣子的一种最有效手段,其次就是,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集团会因此而漠视法律。
因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