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1963年的财富总结(2)(2/21)
长兴集团开始收紧地产投资,香港同行也都看出来了,虽然在住宅运营这一块还在继续,可置业就收敛了很多,远比不上前两年。
当一家地产集团不再增加库存而是只做快速生意,就是不看好的标志,而等到开始抛售之前的物业,那就说明这家公司判断地产危机就要来了。
前世如果了解过王万达的,就能发现他的眼光,是真的很厉害,在别人为地产疯狂的时候,他逐步的放弃住宅业务、酒店业务以及部分万达广场,可以说是贱卖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但最后,他成功的摆脱风险,然后潇洒自如,连他的儿子也能继续浪
魏泽涛、郑玉华、刘华宇等人也相互看了看,他们明白老板的意思,这也算是一种告知,就是老板建议他们清空自己物业,不过并没有说的很明白.因为没必要,也是职场的规则之一
“杨生的意思,我们明白了。”郑志杰接着说道:“还有就是,去年我们给家乐福超市,一共兴建了15个物业,这些物业按照要求,也已经转让给了家乐福。”
“这个按照要求,家乐福算欠你的钱,等以后有能力,会还的。”杨文东笑着说道。
大集团内部的子公司之间都是独立的,可以相互帮助,但亲兄弟明算账,该给的钱还是要给的,顶多给个折扣。
除非杨文东这个大老板亲自下令,这样就属于资产转移,而这也只能在全资持股的时候,才能这么做。
“好的,我明白。”这时,家乐福超市的刘华宇也说道:“这个钱我们肯定会还的,但还是要多谢长兴地产的帮助。”
“兄弟公司,不用客气。”郑志杰笑说道:“而且家乐福的生意好了,我这边的其他商场,生意也会更好,咱们算是互惠互利,就算不是一家人,也该好好合作。”
“对,兄弟公司,也需要这样一举两得的回报。”杨文东点点头,又道:“老刘,长兴地产这边也差不多了,接下来就到你了。”
“是,杨生。”刘华宇说道:“各位,我家乐福的业务员,就只有超市,目前在全港有31家超市,7家再建;这31家超市,去年的总营业额为8900万港元。”
因为这里只能说营业额,利润不能说,所以只有一个业务的家乐福,也就只能这样了。
“嗯,好。”杨文东点点头,道:“那等明年,必然能够轻松破亿。”
香港最近几十年的发展速度,比前世内地改开之后还要夸张,整个60年代年平均GDP涨幅约在14%左右,这还要算上66~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