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齐鲁长勺之战(3)(3/3)
役。
如果单从战役的效果来讲,完全不亚于与后来的巨鹿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这还是一场创造了中华成语典故一鼓作气的战役,一场被国家教育部门列为中学必修课的战役。
齐鲁长勺之战,从战役规模上讲并不大,仅仅是是鲁国抵抗齐国侵略的一次战役,但我们却看到了战略防御的方针。
路线方针是指导性的东西,也是最重要的东西,这东西正确了,后面的执行起来就顺利了。
伟人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过:
“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就了中国战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伟人还精辟地分析了这个指导方针的具体执行阶段:
第一阶段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即取信于民。
第二阶段是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即敌疲我盈之时。
第三阶段是追击开始的时机,即辙乱旗靡之时。
这就是伟人,难怪能够成就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成为运筹帏幄决胜**里之外的战略战术家!
他总是能够把古人军事实践经验,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上升为系统、正确的军事理论,并以此去指导具体战役的指挥,无往而不胜也。
在这次战役里,曹刿先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在敌人张牙舞爪耀武扬威时,他知道敌强我弱,首先要消弱敌人士气,而激昂自己士兵的士气,从而化劣势为优势。
在敌人挨了闷头一棍开始溃败时,曹刿知道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不能轻敌。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
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直到他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有人也许要搞脑子,说这样很可能丢失最佳的追击时机。
当当事后诸葛亮谁都会,要搞清楚,那是在你死我活见血见肉的战场,有时付出些时机代价是必要的,这也是鲁军取得完胜的一点机会成本而已。
但是,万一真正中伏呢?
那鲁国极有可能再次遭受打击,从而象遂国、纪国等诸侯一样,被齐国所灭也说不定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