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跑新闻和假大棚(4/4)
年光景,就成了烂尾大棚,当地农民恐怕拆的钱都拿不出来,接下来就是又荒废了大片大片的土地。
想到这里,萧萧就又说了一件事,确切的说,是算了一笔账。
“我了解了一下,建这样一个大棚,需要二、三千块钱。上级补助一个大棚,根据验收情况,八千到一万块。这一来二去的,整个损失近三千元,虽然县里,乡里和镇子里,补助到手,能有个六、七千,但是损失也是国家的钱。”
显然,当地的官员们,只是算了能够得到多钱,并没有想到这三千元的损失,面上多少有些惭愧之色,一个劲的说:“是啊,这笔损失,咱们确实没想过。一切都是因为太穷了。”
最后,县里的领导又想起了什么。特意强调说:这些事情,我们县里领导都知道。并且将情况向纪委、审计都做了说明。这里我们可以保证,决没有个人贪占的行为。
6
萧萧回去后,说服了主任,没有将这篇报道公开播出去。而是写了一份“内参”。
原因很简单,这样的报道,报出去了,实在让当地政府难以为堪。而且,这样的情况,对省、市有关单位都会造成极为不好的影响。是毫不知情,还是知情而不查的暗中默契。
其实,如果单纯从了解到的情况,和考虑到的顾虑来讲,就问题的“严重”性,写“内参”都大可不必了。写了,会让很多人没了面子,甚至会引起纪委、检察院等单位的介入。
可不写,是因为害怕了,还是因为什么其它原因。更重要的是,“王者”之气又从何而来。
“内参”最终还是写了。写得十分的巧妙。
其中,写了建假大棚,取得补贴的情况。记住这里没有用“骗取“补贴,而是“取得”补贴情况。
写了在当地这种特殊贫困地区,当地农民实在没有能力建设大棚,得到补贴的情况。
写了县、乡、镇,修建大棚,得到补贴同时,也造成损失的情况。
写了县、乡、镇修建大棚,不仅仅是要获得补贴,而且还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的情况。
当然,这里还要把县领导强调的,补贴绝对没有被个人贪占。
“内参”妙就妙在,高就高在,能够受到领导表扬之处就在于,还提了非常合理化的建议——根据当地的贫困状况,与其均衡的将发展大棚的任务分配到各乡镇,不如将补贴资金,集中投入到几个条件稍好,村上有干劲的乡镇,建立示范产业基地。。。
喜欢记录者的密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