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 跳跃发展的十年 下(3/4)
,世界粗钢产量达到1000万吨。
美国以402万吨居世界首位。
英国排在世界第二,产量增加到353.6万吨。
德国以201万吨紧随英国之后,名列世界第三。
法国虽然排在第四位,但产量仅有70万吨,与前三强差距甚大。
俄国产量缓慢增长到37.8万吨,保持世界第五的位置。
而汉国粗钢产量排在奥匈帝国、意大利之后,排名世界第八。
本土钢铁产量大跨步迈入世界前十的行列,本土铁路总里程由1879年的2000公里长,增长至6000公里,而化工、电气、内燃机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型行业,更是在汉国得到跃进式发展。
大化工战略是十年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立国二十一年,跳跃性发展十年,大化工行业已经成为汉国大工业领域成长最快、最为国民骄傲的民族产业。
高分子化工分支领域,
本土科研人员将硫黄与天然橡胶混合加热,制得性能较好的弹性材料,
应用于自行车充气轮胎及其他橡胶制品,用途甚广。
1887年,利用固特异技术和引入的拉丝技术,汉国化工学会在新京建立第一座人造丝工厂。
煤化工分支领域,
1883年2月,汉国科学院成功地在扬州建成了有化学品回收装置的焦炉,从煤焦油中提取了大量的芳烃,作为医药、染料等工业的原料。
感光材料领域,
1884年,由长安市政府主导,建立了长安胶片公司,主要产品为照相干版和胶片,
1888年3月,长安胶片公司开始生产照相胶片和胶卷,从而开启了摄影科技大门。
1888年6月,长安胶片公司出产的胶片进入欧洲市场,8月,第一批胶片销售一空,胶片质量获得广泛好评。1888年12月,长安胶片公司占据了百分之二十的国际胶片市场,与美国柯达胶片公司并列为世界两大胶片生产企业。
纺织染料领域,
1882年5月,化学科学院研究员用苯乙酸合成了靛红,从而完成了全合成靛蓝技术。
1883年1月,本土化学研究员采用高温焙烧的方式,完成了将机物(褐煤、锯末、纸、皮革等硫黄合成成棕色硫化染料的技术储备。
1885年,归国留学生刘临平采用低温、干燥等条件控制,
将乙萘酚钠盐溶液浸在棉布上,然后用乙恭胶重氮盐显色,在棉纤维上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