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上学(2/3)
书,老家是苏州的,带着寡母、太太和两个女儿,居住在一楼的两间厢房。
他资历颇深,又在洋人投资的学校教书,代了两门课,数学和自然科学,月薪五六十多块,这个月薪比公立小学的老师,几乎高出一倍。
除了月薪,还有车马费、津贴费、过节费等杂费。
杂七杂八的算起来,林老师收入真不少。
但林家依然过得紧巴巴,要交房租,老母亲要吃药,两个孩子要读书,五口人吃饭、穿衣、理发、洗澡、阅报、买煤买油,以及人情往来等。
这个时候的普通人,花钱都精细,像陈家母子三人这样大手大脚的,极少。
林老师是个老派人,坐的离陈玉兰老远,把陈安和陈民拉到身边,问了问二人的水平。
最后推荐瀚海中学和圣雅济中学,教学水平不低,离这里只隔三条马路,有推荐信就可入学,就是学费贵一点。
他委婉道:“公学逢进必考,好的公学竞争很高,这两个孩子,之前在哈尔滨进学,所学内容和上海大不相同,且初到上海,水土不服,恐怕考试会有些难度。”
实际就是,陈安和陈民水平一般般,好的公学很难考上,要想上好学校,就得花钱。
陈玉兰略识得几个字,在她眼里,老师都是一等一的厉害,自然遵从林老师的建议。
她换了两条小黄鱼,又买了礼品,林老师在中间牵线,找到了中西小学的一名外籍副校长。
这位外籍副校长是个中国通,除了两根小黄鱼,陈安还扫描了一卷明代字画,让林老师一起送去。
现在精密工艺的加工,一般人很难看出真假。
果然,外籍副校长拿起古画,爱不释手,当场写了两封入学推荐信。
过了几日,陈安和陈民成功入学圣雅济中学,成为初等班级的插班生。
圣雅济中学是几个英国富商捐款筹建的,共有六七百个学生,分初中和高中,一个年级有三四个班级。
一个学期的学费要一百二十块,比公立学校的学费高出六倍,还有校服费、书籍费、体育费、音乐费、骑马费、试验费、清洁费,除此之外,图书馆看书,也得先花十块大洋办借阅卡。
各种杂费加起来,着实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一贯花钱爱抱怨的陈玉兰,在圣雅济中学参观了一圈,就看不上瀚海中学了。
心里满意的不得了,觉得物有所值。
三十块大洋的校服费,发四身夏装、四身春秋装、三身冬装和两件大衣,都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