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底蕴深厚之广州(1/2)
广州的码头之上,人头攒动,喧闹非凡。一艘艘商船和货船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耸立的桅杆,仿佛一片森林。桅杆林立,风帆如云,船身上的各式图案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商人们忙碌地装卸着货物,吆喝声、呼喊声、搬运货物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繁荣的商业交响曲。
街头巷尾,店铺林立,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目不暇接。丝绸、茶叶、瓷器等各类货物堆积如山,来自天南地北的商人穿梭其中,讨价还价之声此起彼伏。来自异域的香料弥漫在空气中,混合着本地特产的芬芳,形成了一种独特而迷人的味道。
在这一片繁荣昌盛之中,李飞伫立其间,目光所及之处,商船与货船交织如梭,一片繁荣忙碌之景。这水上运输的兴盛,让他不禁心生感慨。
回溯往昔,早在唐朝之前,广州便已底蕴深厚。自秦朝平定岭南,将番禺县(即如今的广州城)设为南海郡的郡城,而后秦将赵佗建立南越国,亦建都于此。自此,广州便一直稳坐岭南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之位。
广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交通优势,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华夏的南大门。早在公元三世纪,阿拉伯商人从海路东来开展贸易,广州渐成我国对外贸易的核心。至唐代,中央政府为强化对外贸易管理,于广州设立“市舶使”与海关。彼时,广州与扬州并为全国两大港口,且广州聚居的外国人更多,他们均在特定区域居住。那时,我国经由广州开展的贸易已拓展至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诸国。
为推动广州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唐朝中央政府特下令开辟大庾岭山路。大庾岭横亘于粤赣两省边界,乃南北交通之阻碍。未开辟新道前,仅蜿蜒小径可供通行,往来商旅唯有肩挑背负运输货物,致使广州与北方贸易备受掣肘。新路开辟后,南北通行便捷许多,广州的贸易地位亦随之显着提升。大庾岭北面有赣江及其支流谷地,南面有北江及其支流的河谷,这些河谷与内河水运为南北交通创造了便利条件。
唐朝时,海上航行的船舶规模已相当可观。广州作为海船的主要产地之一,据载,最大载重可达三十万斤。当时,中国已有自主经营的船队从事对外贸易,商船向西航行远至印度洋和波斯湾。
在唐朝,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繁荣昌盛,中国从广州通往西方的海上交通亦发达畅达。在这东西方水陆交通与对外贸易兴旺发达的时代,广州无疑是华夏的南大门。
正当李飞于广州的各类货行间悠然闲逛时,一群人的出现打断了他的兴致。只见为首一人身着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