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祭拜祖陵(2/3)
日战场上,几次差点儿被平安刺于马下,不禁问道:“淝河之战,公马不,何以遇我?”
在淝河之战,如果战马没有跌倒在地,你将如何对手?
朱棣这样问,也许只是给平安一个机会向自己示好。
但平安的回答毫不客气:“刺殿下如拉朽耳。”
平安作为武将,说话远不如文臣委婉含蓄。
这番不太愉快的对话之后,不少燕将猜测,平安必然难逃一死,但是朱棣没这样做,他再一次充分展现了自己成熟冷静的处事心态和不同寻常的耐心。
有何面目去见天子?
对于朝廷武将,朱棣尽量以礼相待,最大限度地拉拢,争取他们的认同,或者是不反对。
他懂得武将的无奈与不易,对武将的处境感同身受。
他下令将生擒的所有武将全押送北平,以免增加南下的阻力,而将陈性善等文臣放走。
陈性善在回去的路上感叹道:“辱命,罪也,奚以见吾君?”
有辱使命,有何面目去见天子?陈性善这样一想,便穿着朝服从马跳下去,投河自尽。
彭与明、刘伯完被放归后,也觉得没脸面圣,改换服饰,隐姓埋名而去,不知去了哪里。
平安所部在灵璧之战几乎损失殆尽,盛庸所率兵马更加显得势单力孤。
至此,朝廷兵马实际上已无力再阻挡燕兵南下。
一些原本观望之中的武将,见燕兵势力越来越强,纷纷归附朱棣。
灵璧之战后,朱棣继续挥师南下。
淮安是南下的重要通道,镇守淮安的将领是驸马都尉梅殷。
朱棣给这个妹夫写了封言辞恳切地信,以“进香”为由,提出“借道”请求。
梅殷对朱棣的真实意图心知肚明,但是又假装没有领会朱棣的真正用意,只按字面意思回复。
“关于进香之事,皇考有禁令,不遵者为不孝。”
梅殷见佯装不解其意,朱棣也不再跟他兜圈子,直截了当地再写一封信派人送去。
“今兴兵除君侧恶,天命有归,非人所能阻。”
朱棣将“借道”之意直言相告,不再找借口,梅殷不能继续装下去,只得正面回应。
梅殷不想行方便,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下令割去了使者的耳朵和鼻子,对使者说:“留汝口,为殿下言君臣大义。”
既然把君臣大义摆出来,说明梅殷选择了忠于建文帝。
遭到拒绝后,朱棣只得改道,避开淮安,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