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建文帝换将(2/3)
他们总是想当然的认为,以天下之力征讨燕逆,必胜无疑。
但是知己知彼,知人善用,这些最基本的规则被他们忽略了。
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但建文帝团队似乎不太在乎这些,对付一个燕庶人,还需要顾忌那么多吗?
收到真定的战报时,建文帝朱允炆的内心惶惶难安。
他最信任的黄子澄、齐泰都言之凿凿地主张换将。
此时此刻,他不信任他们,还能信任谁?
这是他亲手组建的团队,都是饱读诗书之人,他相信他们的才干,远胜于自己的判断。
实际上,对于战争形势,他很难做出判断。
皇祖父在世时,主要教他处理政务,平衡各方面关系,战争方面的学问涉及不多。
他被封为皇太孙之时,大规模的边境战事已经很少,对将领的调动绝大部分是备边操练。
他既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没有给自己留下充足的时间来提升。
可能现在他还没意识到,他把许多事想得过于简单了。
黄子澄、齐泰认为耿炳文已不能再用,提议再次调集兵马,换帅出征。
换谁当主帅呢?他们提出的人选是曹国公李景隆。
“曹国公可以当之。前不遣长兴侯而用曹国公,必无此失。”
在朱棣班师回北平的第二天,建文帝朱允炆下旨,任命曹国公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取代耿炳文。
胜负未定,却被撤换,耿炳文只能遵旨。
与耿炳文相比,李景隆的出征仪式要隆重得多,建文帝特别授予“通天犀带”,以示恩宠。
曹国公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是朱棣的表哥,也是朱棣小时候最崇拜的人之一。
有人认为,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李文忠的本事甚至超过了常遇春,仅次于徐达。
妙锦在长乐宫学兵法,碽妃常以李文忠指挥的战役为例,所以对李文忠印象深刻。
她也知道,朱棣对李文忠的感情有多深。
为了表达对此次出征的重视,朱允炆带着文武百官送李景隆出午门,行推车礼,为他饯行。
除了仪式隆重外,朱允炆还赋予李景隆一项特殊的权力,“一切便宜行事”。
有必要这样隆重吗?妙锦深感费解。
听说,耿炳文被换掉,朱棣的内心一下子放松不少。
晚上,他特地回来得很早,陪着误入尘网的仙子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饭后散步半小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