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葡萄酒厂(2/3)
被委派在这个小镇子上作为一个收集情报的负责人,当然身份是一个卖酒的小老板。
这么多年,从一个卖酒的零售铺,发展成自己酿酒卖的小作坊,都靠他一个人在打拼。
因不能让人看出与山寨的联系,所以山寨一直没有什么支持,他一个人把整个洒坊从生产到渠道建设,全包圆了,也算个能人。
当然,李奇自从顿悟了之后,随着山寨的一切建设都走上正轨,势力日益扩张,这才把酒厂扩大经营,生意日渐红火。
随着内销的各种烧酒的酿造售卖,果酒也酿了出来,现在山寨在庆功时偶尔会饮用的果酒,就是这里出产的。
当然,国内独特的酒文化,追捧的是高度的白酒,像米酒,高粱酒等。果酒的销量并不高,只是作为丰富产品种类而存在。
但是酒厂除了白酒之外,卖的最好的却是葡萄酒。
葡萄美酒夜光杯,这本来是西域的酒类,在唐代是已经很有名了。制作葡萄酒的工艺,也是很成熟。
但历史的长河却没让他进一步发扬光大,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变迁,慢慢的不管是中原还是岭南的人们都很少饮用了,人们也逐渐的忘记了这葡萄酒的存在,葡萄酒没有市场,也就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野。
但不知何时,也许是经过元代蒙古人的西征,传播到了西方,反而在西方日益受到贵族们的欢迎,成了价格不菲的侈奢品。
在李奇的印象中,南方是不适合葡萄种植的,但凡事都有例外。
南方的云南,广西却是适合种植的地区,在现代也是重要的葡萄生产区。
而这和广西的地形极为相似的喀斯特地貌漠阳江的上游山区,种植水稻虽然产量不高,却非常适合葡萄的生长,那山脚边的荒地上的葡萄都长疯了。
当然,只靠书院的人种植,发展太慢了。
老管事廖炳嘉在李奇的指点下,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方式,把种苗发放给农户,签订回收合同,甚至还先付一部分钱,一下子吸引了不少的农户成片种植。
而且,李奇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少数民族也可以加入种植,一样的信任,并没有因为他们是土人而区别对待。
这些少数民族占据的地方,多是无法种植水稻的高海拔山区,却更适合葡萄的生长,因此,他们的种植热情更高,现在的产量,都差不多占据了酒厂收购量的一半。
当然了,这些葡萄酒在国内并没有太大的市场,却是下南洋商人的抢手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