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优柔寡断,分兵失战机!(2/3)
汉王杨谅督率十几万人马,集结在晋阳,召集将士,商议如何出兵。
咨议参军王頍,乃是北周名将王僧辩之子,齐州刺史王颁之弟。年少时喜欢游走江湖,行侠仗义,不知道读书。他的哥哥见他如此不求上进,严厉的斥责了他。
王頍听了哥哥的忠言劝告,如醍醐灌顶,顿时幡然醒悟开始发奋读书。读《孝经》、《论语》,昼夜不倦。再读《左传》《礼》《易》《诗》《书》,感叹说:“书无不可读者!”勤学累载,究其旨趣,大为儒者所称。年二十二岁,周武帝引为儒门学士,以博学善辩着称于世。又晓兵法,有纵横之志,常叹生不逢时,每以将相自许。 (此段引自隋书)
隋开皇五年(585年),其才学终被赏识,封任着作郎,进授国子博士。后因犯事免职,配防岭南,辗转之后,被汉王杨谅收在帐下,委以重任,做了咨议参军。
王頍见汉王问计,便上前施礼奏禀道,“汉王手下将士的主力,他们的家眷都在函谷关以西,如果用这部分人马作为主力,出兵攻打长安,就应该下定决心,孤注一掷,长驱直入,直取长安,否则时间一长,将士们故土难离,思乡心切,必定军心不稳,再加上粮草万一供应不及,恐怕难以取胜。”
汉王杨谅听后,微微点头,说道,“有些道理。”
王頍又说道,“如果汉王想固守本土,以逸待劳,杨林劳师远征,趁其疲惫,也可一战,但是,汉王就该重用关东的将士,以他们为主力,这些将士,熟悉本地地形,可以依据地势之利,挫败杨林的进攻。”
汉王杨谅觉得王頍之言,颇有道理,思忖片刻,又觉不甚完美,便问其他将士,“诸位将军,你们以为如何?”
总兵府兵曹裴元安献计说道,“井径以西地区,皆在汉王控制之下,太行山以东地区的所有人马,也属汉王指挥,如果我们全部调动起来,以老弱病残,把守各个关隘的险要之地并徐图之,然后我们率领精锐部队,直入蒲津关,末将愿意充当先锋官。汉王再率领精锐人马,闪电突击,挺进霸上,咸阳大部地区,可以一举平定。此时京师被我们大兵压境,必受震动,军心大乱,军队不能马上集结,上下互相猜疑,人心离散,我们趁机发动猛攻,必可大获全胜,到时候一举攻破长安,我们大事可成矣。”
汉王杨谅听后,精神为之一振,盛赞裴元安的锦囊妙计,再一想刚才咨议参军王頍的计策,都是上上之策,汉王杨谅竟然一时拿不准采取哪种作战方案最好。
一番思来想去,苦苦挣扎之后,汉王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