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明朝——嘉靖(三)(3/4)
明朝搞这种兵农合一制,不仅是一种复古行为,也无法长久维持。
毕竟让军户自给自足,士兵及其家属就得将大量时间用于耕种,这哪里还有什么时间训练?
而且实行军户制,就避免不了让军官监管劳作,军官监管就难免会占用士兵的产品,这会使士兵成为他们的农奴。再加上卫所大多在比较荒凉的地方,所以大量军户逃亡,留下的人也难以调动征战。
这样的情况,明朝怎么与蒙古对抗,又怎么打得了倭寇呢?】
朱元璋对这一点不意外,在成化那里的寥寥几句他就已经猜出了卫所制有漏洞了,现在听到也不过是证明了这一点而已。
知道卫所制之后使用的兵制,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宣宗年间
朱瞻基也希望天幕能说一个比较靠谱的制度,毕竟现在各卫所能执勤从事军务的兵员已经是少数的一批了。
要是出现紧急的军情,各卫所为了凑齐兵员,就只能将参与农耕的兵员充数了,这样凑出来的军队实在是没什么战斗力。
【这也是为什么东南抗倭成功是在嘉靖年间,却很少有人会觉得抗倭之功会与嘉靖皇帝有关的原因之一。
当然这里要提一点,虽然倭患问题由来已久,但是这个时期所说的倭寇,其实很多都是明朝流民走私犯以及被吸引过来的海盗。】
“只能说是一部分吧”
朱棣:“也就是说,很多的‘倭寇’其实是大明子民?”
朱高煦见他哥不说话,一副被打击到了的样子,也不开口回话。
他这个哥,虽然窝囊了一些,但是脑子还是好使的,这会不说话,指不定又在憋什么坏水呢!
无人理会的朱棣:怒气值+1
【1523年,日本大名细川氏和大内氏两股势力在宁波打起了群架,明廷在夏言的建议下,废除了福建和浙江的市舶司,只留下广州市舶司一处。
这一政策的颁布直接让大明的走私业蓬勃发展起来,毕竟在当时的环境下,走私带来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谁能不心动呢?
但是这样的心动也给明朝沿海地区带来了太多的不稳定因素,所以威名赫赫“戚家军”就这样诞生了。
虽然威猛的戚家军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倭寇问题,但是常打胜仗的好处就是,隆庆上位解除海禁贸易的时候,倭寇们愿意乖乖的跟大明做生意。】
“那些人就是想和大明做生意吧,隆庆上来一通开关,南面北面都消停了”
“但是贸易对他没好处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