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明朝——堡宗二三事(三)(3/4)
他们会不会继续向前?那么北京怎么办?还能保住吗?
【土木堡之变中,朱祁镇兵败被俘,京师精锐就此覆灭,消息传回来后,京中人心惶惶,朝中谨慎的官员乱成了一锅粥。
毕竟跟着皇帝走的精锐都打不过瓦剌大军,那么北京剩下的那些兵卒肯定也不是瓦剌的对手啊!
所以主张南迁的言论甚嚣尘上。】
朱元璋被气得完全坐不住,来回踱步,看着地上跪着的太监都想要上去踹一脚。
太气人了!这些人居然动不动就想迁都!
迁回南京要怎么样?难道要像宋朝那样来个南明北明?一辈子都龟缩在南地?
【这时候兵部侍郎于谦站出来反对,“言南迁者,可斩也!”
京师是大明天下的根本,一旦动了,那么就失去了一股子心气儿,可能就会像是晋朝,宋朝那样,一辈子待在南边了。
他的观点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等人的赞同,才算打住了南迁的势头。
监国的朱祁钰也是顺水推舟,大明就这样进入了备战状态。】
朱元璋这才舒了一口气,虽然北京不是他选择的京都,但是时移事易,那时候的北京所担当的职责定是重要的。
宣德年间
朱瞻基眼睛一亮,哎呀,于谦是靠谱的!
于谦是永乐年间的进士,当年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他任命于谦为御史,让他数落朱高煦的罪行,在于谦的声色震厉下,朱高煦被骂得抬不起头。
而且在为官上,于谦也很是清明,有他和王直在,他是放心的。
【于谦虽然暂代兵部尚书的职位,但是他是无法指挥军队的,所以朱祁玉专门下令,让在京的各营将领受于谦节制,凡将士有违抗军令者,于谦有先斩后奏之权。
于是于谦顺理成章的担负起了北京保卫战的指挥工作。
他先是抽调多地军队,先到粮草重地通州取粮,再带着粮草到北京,一口气解决了兵员和粮草的问题。
于谦还举荐了被贬官的石亨为京师总兵官,范广为京师副总兵官。
一番紧锣密鼓的调兵遣将之后,各地援军日夜兼程赶赴北京,于谦也在不久后正式升任兵部尚书。】
朱元璋点点头,对,就这样稳扎稳打,很好!
这个于谦不错!
永乐年间
在身边人的提醒下,朱棣也是想起了于谦这么个人,“这个于谦,居然还有这样的才能!”
人才啊!大明最是缺少人才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