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朝代兴替与气候变化》(三)(2/4)
快他就知道了,只是……这还不如不知道!
【崇祯即位时,正值最寒冷的那段时期,寒冷的气候导致降雨期南移,北方地区连年的出现各种旱灾、蝗灾,那叫一个赤野千里、寸草不生。
《汉南叙郡志》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1640年和1641年全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五月到九月的旱情严重,幼苗枯竭,作物绝收,山西的汾水,漳河,河北的九条河都干涸了。
古代很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那一套,所以如此频繁的灾害直接就让崇祯麻爪了,十七年里因为各种原因下了六道罪己诏。】
刘彻此时也是头疼,这天不下雨,就是会大旱,每逢旱灾又会有蝗灾;下雨下多了又会有洪涝,死了的人和动物的尸体又会产生瘟疫。
天灾无法避免,这就是一个死结,所以那位崇祯皇帝的确是很倒霉。只是不知道这位崇祯皇帝除了罪己诏,还做过什么措施。
如果是他遇到天灾,他一定会想尽办法将影响减到最小,哪怕如同螳臂当车,也要奋力一试。
【但是天灾就是天灾,不为人力所动摇,所以帝王的检讨完全是无济于事的。
常年的旱灾使粮食产量大幅下滑,价格猛涨,老百姓无以为食,就开始用草根、树皮充饥。
到了最后就是抛妻弃子、自杀偷盗、行街乞讨甚至骨肉相食。
随着大规模的流民逃难,又引发了大型瘟疫,明朝两百多年的时间中发生了大型瘟疫19次,1641年流行的那一次瘟疫甚至遍及了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
眼见着连活下去这个最基本的需求都难以满足了,百姓们纷纷揭竿而起,各地起义不断,仅陕西境内就有起义军100多支。】
虽说皇帝们就听不得“起义”“造反”这种词,但是在这种老百姓们吃草根而贵族豪富们还可以奢侈度日的时候,他们不造反就得饿死,哪有人会宁愿饿死全家都不肯拼一把的呢?
朱元璋眼前一黑,一百多支!光是陕西就一百多支!
他们当年反元的时候也没到这个程度啊!
即使是天灾不可违,国库空虚,可他不信宗室和那些大臣手里就一点银钱粮食都没有,怎么能把百姓逼到这个地步啊!
呔!这没用的后代和可恶的贪官!
【与此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