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苏堤春晓(八)(3/4)
日夜奔驰,千里迢迢来到惠州,受到了岭南百姓的热情欢迎。
苏轼将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是的,苏轼这一生修了三条堤,一条在杭州,一条在颍州,惠州这里就是第三条了。】
“苏轼对西湖爱得深沉”
“我之前看苏东坡新传,感觉章惇有一种爱之深恨之切的诡异感”
苏轼叹气,立场不同的两个人,分道扬镳是必然的。
要怪就怪新法实施的太快带来了党争,官家……压制不住党争之风!
【章惇也没有就此罢手,三年后苏轼又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苏轼也是做好客死他乡的准备了。
但是到了儋州后,苏轼还是兢兢业业的发展当地。
他在儋州办学堂,介学风,很多人不远千里跑到儋州,向苏轼学习。
而就在这个时候,朝堂再次变天了。
宋哲宗是一位猛男,但是他是真的短命啊!亲政十几年,人就这么没了。】
“儋州人有被冒犯到”
“苏轼在儋州留下了很多痕迹呢”
宋神宗:“……”
猛男,大概是做的还不错的意思。
但是这活得也太短了!
【公元1101年,徽宗上位后大赦,苏轼也被调到了永州。他虽然离开了儋州,但是他的影响却一直都在。
苏轼来这里之前,海南一直没有人在科考中中举,中原地区也一直没有海南人做官。
知道苏轼来到了这里,培养了不少令自己满意的当地学子,当地学堂的姜唐佐更是在苏轼北归不久中了举。
宋元明清几代,海南一共出了767个举人、97个进士,海南的人文之盛,是苏轼启之。
儋州人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儋州至今还有东坡书院、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的留存。
东坡书院内有一座“钦帅堂”,用于当地文化人瞻仰、怀念苏东坡功绩。】
“还有载酒堂,那是苏轼推行文教的场所”
“姜唐佐后来回家办学堂了”
同僚见苏轼晚年的生活坎坷,想安慰一下苏轼,却发现苏轼脸上不见愁容。
同僚:“你不发愁吗?”
苏轼:“我活着的时候百姓爱戴,文人尊敬,给当地带来了切实地改变,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