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苏堤春晓(三)(3/3)
,其中不乏名篇,苏轼的这一篇怎么就能当第一了?
哼!天幕最好把这什么《水调歌头》给完完整整的讲出来,不然……他们手中的笔奈何不了天幕,还奈何不了尚不存在的苏轼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好词”
“作的好”
不同于弹幕匮乏的夸赞之词,天幕下的古人们却逐句赏析起来。
“以月起兴,以情为基础,却富含哲理,真是好词啊!”苏味道现在已经开心的要晕过去了,拉着杜审言就开始大夸特夸。
之前杜审言这个老东西,仗着自己的诗圣孙子,总是在他面前炫耀,甚至还说些什么要保养身体,督促儿子上进,好给自己的大孙子最好的云云。
现在他可是有机会“报复”回去了!
杜审言也是很给面子,毕竟这词写的是真的很好,尤其是第一句,苏轼并没有直接描写明月的美,而是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这把酒问天与屈原《天问》有相似之处,可见两人的创作心理是脉络暗通的。”
另一边的李白也是感叹,因为他的《把酒问月》是这个调调,“起得突兀,问得离奇,恨不能与这苏轼一见!”
唐人都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后来认为苏轼和李白是“两谪仙”,这两人在某种程度上是真的志同道合了。
高适:“苏轼设想自己是月中人,才想着乘风归去。太白兄,我瞧着,这苏轼与你是一种人呢!”
李白笑道:“我与苏轼不同,他向往明月却更热爱人间,若是我, 我才不管这个,早就上月宫逍遥去了!”
高适:“从幻想上天写到热爱人间,纠结的是出世与入世,真是矛盾啊。”
……
白居易也在和身边人说:“这种豁达开朗的词,称一句千古第一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本以为苏轼在中秋不得团圆会很是愤懑和不满,结果苏轼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也可以通过明月,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古人一直都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的时候,就以精神相通。
“千里共婵娟”就是一种神交 ,这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与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