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苏堤春晓(一)(3/4)
欧阳修翻烂了书也没找到这个典故,再次询问苏轼后,才知道这是苏轼学习孔融编造出的一个典故。
欧阳修不在意,甚至觉得这样的这样的苏轼非常的豪迈、敢于创新。甚至还称赞苏轼:“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当然了,现在嘴硬的王安石还不知道,在原本的世界中,自己是怎么给他讨厌的“奸诈之徒”求情的。
【但是好事多磨,在苏轼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了苏轼和苏辙母亲病故的噩耗,二个兄弟只能随着父亲回乡奔丧。
守满了丧期回京的苏轼,也没有就此沉寂,兄弟两个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被推荐着参加了制科考试,这场考试中,苏轼的策论依旧写得很好,被定为第三等。
这个制科考试是唐宋的一种特殊考试制度,不定期举行,且程序繁琐选拔严格。
有多严格呢?南北宋加到一起三百多年的历史,科举出来四万多的进士,而制科考试只举行了二十二次,成功通过的人不过四十人。
而且这个第一等与第二等都是虚设的,所以第三等就是实际上的第一等。
而整个宋朝的制科考试中只有苏轼得了第三等,所以苏轼也被称为“百年第一”。
据说,宋仁宗看了他的策论,也称他是宰辅之才,还授他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人生嘛起起落落落落落”
“这么牛的吗?”
宋朝
赵匡胤被这样一位人才喜的不行,前朝的诗人有那般才华,但少有策论写的好的诗人,这个苏轼的策论能得一个 “百年第一” ,当真是厉害。
见赵匡胤一片的欣赏之色,赵普说道:“陛下,这位苏东坡初出茅庐之时的策论就能引人赞叹,那么稍经打磨,必定是位大才。”
赵匡胤也是感慨:“说的不错,这人的诗文如何我还不知,但是这政治见解定是不俗,这样的有才之人在仕途定是比杜工部顺遂的。”
赵普点头说道:“定是如此。”
【有大佬看好,还被顶头**oSS记住了,那按理来说,苏轼之后的仕途肯定是要一帆风顺了。
但是他的运气是真的不好啊!
在他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他的父亲过世了!于是苏轼兄弟又得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倒霉倒霉倒霉倒霉”
“太惨了”
汉朝
刘彻挑了挑眉:“他这时候几岁了,该不会大好年华的全在守孝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