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诗人与唐朝——杜甫(完)(3/5)
众山小到万里悲秋常作客,哭死我了”
“是帝王对不起你”
天幕下的众人听着天幕的讲述,仿佛看到了杜甫从活泼淘气的小儿到意气风发的少年,从豪放不羁的青年,再到抑郁不得志的中年,最后变成了如今孤愁困苦的老年人。
“苍天不公啊!”一位老妇人不停的抹着泪,为这位诗圣大人不公,“杜郎君怎么就这么惨啊!”
一个书生也是不停地叹气,“怎么会这样呢?杜大人为什么就这么惨呢?”
【杜甫这一生的志向从《望岳》开始,从《登高》结束。
年少之时他想着要爬上泰山,一览众山小。
晚年之时他登上高台,看到的却是一生之悲苦。
他怀才不遇之时,回忆起年少的梦想,该有多么怅然啊!
比起浪漫潇洒的诗仙李白,杜甫的诗歌读来苦兮兮的,可这封建礼教的时代,苦才是现实啊!
杜甫的诗是超前的,所以杜甫的诗在当时并不是很受欢迎,法国作家吉姆约·阿波利奈尔就曾经说过:\"由于诗人的探索本身的性质,他在他作为第一个发现者所进入的那个新世界里是孤独的。”
姜姜觉得这是对杜甫一生境遇的诠释。】
“那话怎么说的来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老杜是真的孤独了”
【唐去宋来,沉寂百年的杜甫被重新推上了历史舞台,迎来了意想不到的千秋盛名。
进入两宋,儒学经历了六朝隋唐的略微松弛期,迎来了它的又一复归**。
宋朝的统治者为了强化**主义中央集权,打着儒学的大旗开始物色有利于自身统治的精神领袖,而杜甫就因其浓厚的儒家精神而被选中。
但正如汉儒诠释《诗经》是以儒家思想贯穿始终一样,宋人也是戴着理学的有色眼镜来注解杜诗的。
所以他们突出了杜甫温柔敦厚的儒者形象,淡化了他嫉恶如仇的刚勇个性。
宋朝文人只要提及杜甫,必要说一说他每饭思君的忠爱,强调他身处困境不忘忧国的忠诚。
因为这种精神是整个宋代必需的,也是浸润于儒教观念的封建知识分子所乐于接受的。
在这一契机下,杜甫不仅仅再是一位诗人,还成为了诗圣。
明人陈献章更是直言\"子美诗之圣\",最终把桂冠戴在众人瞩目已久的杜甫头上,完成了\"诗圣\"的真正定位。
从此,杜甫在文学史上卓而不群,独尊后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