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日本的京(1/3)
蟠龙军的到来,让倭国朝廷一片哗然。
其实,倭国与中原的交流一直很频繁,只不过,在这百十年中,交流的方式大多以通商进行,大宋不少冒险的海商往返倭国,倭人也有不少僧侣、商人前来大宋学习或者贸易。
倭国人对于中原的态度一直比较拧巴。
在他们认为,中原繁华、富庶而强大,所以,中原的一切他们都想学习,都想拿过来。但是,他们又觉得纯粹学习中原,丧失了本民族的自信心,身为一个强大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建筑、教育、信仰、音乐,这绝对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情。
所以,他们很想一直学习中原的一切,却又很想将彼此之间的这种关系撇开。
比如前文提到的假名就是如此,身为如此强大的民族,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文字呢?怎么可能用中原的文字呢?
包括文学同样是这般。
在以前倭国基本上是没有自己的文学系统的,基本上都是从中原那边儿抄袭过来,东拼西凑的东西。真正的倭国文学发展,大概也只有两三百年左右。
本来在倭国民间,是有一些民歌存在的,不过这东西和成熟的中原文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所以本土的这些民歌之类基本消失,这被倭国人认为是奇耻大辱,称这段时间为‘国风黑暗时代’。
随着假名的诞生,从醍醐天皇开始(约900年前后),他大力推行倭国本土的文学‘和歌’,并减少中原文学的传播。
先是花费了多年编撰了《古今和歌集》,而后又编撰《后撰和歌集》,只是,这玩意儿认可度很低,哪怕在倭国贵族中都得不到认可。而且,虽然称为自己的,可实际上不过是倭国人改编或者根据汉乐府诗而来的。
模式一样,尽皆都是三十一字的短歌。
举个例子,春歌:岁内春既来,顾思过往年一载,非宜称昨年,亦复岂合称今年,彷徨不知谓何年。
都是这种模式,也都是这个调调,别说跟中原名篇相比,拿唐诗宋词比都是欺负他们,那位一辈子写了四万多首诗的爷过来,都比他们强上几筹。没办法,本身他们就没什么自己的文化,能够删减一二达到这个水平,已经不容易。
后来,为了推行本土和歌,还退出了六大歌仙,什么小野小町、大伴黑主、喜撰法师之类,都是歌唱家。
尤其是小野这位女性歌唱家,被倭国人认为是女性文学先驱,她编了很多歌,流传度很高。
不过她的歌更类似于现代歌曲,简单易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