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王赏陛见(2/3)
谓书籍很大一部分目的便是对于一件事情的观点导向,所以可以看到不同的史书对于同一件事情、同一个人物,出现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事儿并不稀奇。
如果可以私撰国史,那有些事儿可就说不清了,而且对于朝廷引导舆论很不利。
所以,开皇十三年,隋文帝下诏,“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很明显,对于一些名人和历史发生的事件,朝廷需要掌控最终解释权。
到了唐朝之后,朝廷继续沿用此禁令,而且将实录内容也加入到编修之中,这就意味着皇帝对于所谓的实录、国史、前代史有了发言权,很显然,这是对于统治阶层有好处的事情。
宋承唐制,所以私撰国史这事儿,的确可以定罪,若是再找出一些词句,定个诋毁皇帝之类的玩意儿,那也不稀奇。
一本书记载的内容会很多,历史事件也会很多,如果你非要在其中找出一些东西,说是影射大宋哪位皇帝,绝对极为简单。
在罗汝楫坚定不移的绕圈子、挖坑之下,李孟坚还是被绕了进去。当然,如果仅仅是如此,倒也不至于会让赵鼎等人如此急切,毕竟,一个私撰国史的罪名罢了,着实算不了什么大事儿,至于说有没有诋毁朝廷皇帝之类,反正到了朝堂上打嘴炮而已,谁怕谁?
可问题是,在搜查的李孟坚一应书册中,找到了一些书信。
其他的也无妨,其中有一封书信是李孟坚写给胡铨的,其中提及了自己这些著作的事儿。
罗汝楫当即就兴奋了,拿下一个李孟坚没什么用,可若是能够将胡铨弄进来,那可就有意思了,谁不知道,胡铨乃是赵鼎一系的中坚力量?这位御史仗着皇帝的看重,天天攻讦这个、参奏那个,如果借此拿下胡铨,那绝对是大功一件,而且也能够给对方极大的打击。
于是乎,罗汝楫当即拿着对罗汝楫的审问内容以及与胡铨的通信找到韦渊,表示为了查清楚此事,应当暂时将胡铨看押。
韦渊正愁事儿小呢,当即大笔一挥下发命令,当天胡铨就被刑部的人拿了,而后关押到了皇城司之中。
这下子,赵鼎等人疯了,李孟坚那儿还没弄清楚,胡铨又被弄进去了?这能行?
他们前去寻韦渊质问,可韦渊是个讲理的么?连解释都懒得解释。
没了办法,这些人也只能前来寻赵构,让赵构出面。毕竟,胡铨是赵构亲自宣入临安并且钦命官职,而且一直以来赵构对胡铨也比较看重,现在没有个确切的罪名就将人拿了,皇帝怕是也不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