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大嫂(3/8)
了一句话答道。
“若无风,施主欲往何处?”
“脚走到哪里,我就去哪里。”
“脚要是不走,你去哪里?”
“去吃茶。”
老僧深陷的眼眸突然睁开,深邃的眼神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
清脆的风铃声从塔顶传来,在塔厅里听得异常清晰,老僧又问:“塔上风铃因何而响?”
“风吹铃响。”张哲翰秒答。
“是风响还是铃响?”
“都不是,是心在响。”
这段机锋的典故出自《六祖坛经》,原文是“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只不过把“幡动”变成了“铃响”,没什么难度。
【接下来无论他问什么,你都回答“吃茶去”。】非非建议道。
“吃茶去”三字是着名的佛门禅语,出自唐代佛家典籍《宗门拈古汇集》。原文是:
有二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一僧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另一僧,回答道:“不曾到。”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院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这段话的意思是让人认识心的本来面目。叫你“吃茶去”,目的不单纯是吃茶,而要体会“能吃茶的是谁”?平常人吃茶,赶快品尝这是什么好茶,香不香,甜不甜,都在向外寻求,但禅师的“吃茶去”,是让你反观自照,认识本心,这在禅宗是非常高明的指点。禅悟如同吃茶,是苦是甜,还需自己品悟,以一颗平常心悟得平常生活中的自然之道。
换个角度说,在所有打机锋的场合,“吃茶去”三个字几乎可以说是通杀语。
石桌上的茶杯里无茶,是不是就在暗示这个典故?
“施主缘何而来?”老僧开始了第三个机锋。
张哲翰依计而行:“吃茶去。”
老僧又问:“白塔因何无影?”
张哲翰想都不想:“吃茶去。”
“何谓祖师西来意?”
“吃茶去。”
……
当张哲翰说到第九个“吃茶去”的时候,老和尚终于住了嘴,沉吟片刻道:“施主大彻大悟矣!”
我把你掀翻了,你不该给点什么吗?张哲翰正琢磨着,老僧把手中的一串佛珠递了过来:“施主与我佛有缘,可持此物前往天目山寻高峰原妙禅师。”
张哲翰大喜,接过佛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