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我不知道我们是怎么没的,但我知道我们是怎么来的(1/3)
实验室里,一名研究人员正在全神贯注地摆弄他心爱的虚拟空间模型。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制作属于自己的虚拟空间模型,他就像一个孩子得到了自己心爱的玩具那样开心,于是他决定用整整一周的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对自己心爱作品的初步设定和整体建模。
今天是礼拜一,他很早就起床做准备。他特意挑选了在一周的第一个工作日开始展开他的工作。他先在自己分配到的虚拟空间区域内为星系建模,然后在星系中加入恒星、行星、白矮星、黑矮星、中子星、超新星、夸克星、小行星、彗星、双子星……。他设定让行星围绕恒星旋转,让星体之间产生引力用以维持它们的运动,又在恒星内部加入燃料使其发光,这就让恒星所在的区域内有了光和暗。
礼拜二,他选择了一颗与恒星距离适合、大小适中的行星,向它的表面投入了氮气、氧气、氩气、少量的二氧化碳 、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在这些气体的相互融合作用,以及行星自身的引力作用下,行星表面形成了大气层包裹住行星,此时行星的表面完全被液体覆盖。
礼拜三,研究员抽去了行星表面的一部分液体,使干涸部分和液体覆盖部分形成1:2的比例。他又将可以在干涸部分生长的植物种子植入到行星表面,在等待了几个小时之后,研究员看着行星表面的干涸地带长出绿色,他的心情也随之变得生机勃勃。
礼拜四,研究员给行星制造了一颗卫星,设定了卫星、行星、恒星之间自转和公转的旋转速度和角度,并且调整了星系模型的时间轴,这就使恒星发出的光可以在不同时间段,照在行星和卫星的不同位置,让行星上被光照到的地方看不到卫星和其他星体;而行星上照不到光的地方,可以看到卫星反射恒星的光,以及其他星体反射来的光。
礼拜五,研究员开始使用仿生技术和3D打印技术制造仿生生命体。由于仿生生命体的制造工序复杂、耗时很长,所以这一天,研究员只造出了可以在大气与行星表面之间飞行的鸟类,以及可以在液体里游动的鱼类。
礼拜六,对于研究员来说,这是初步设定最重要的一天,因为今天他不仅要制造行星表面干涸地带的仿生生命体,还要制造负责管理和发展这个生态系统的重要角色——“人类”。在这个虚拟空间模型中,“人类”是关键要素,他们的进化和发展,决定了整个模型的走向和最终的实验结果。所以和其他仿生生命体不同,研究员提取了行星自身的各种元素作为原料,以自己的模样和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