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品味(1/3)
今年的雨水似乎很多,今天又下起了雨。从早晨开始,虽然雨下得不大,但一直淅淅沥沥下着就是不想停。这样的天气,又有些凉爽,我想如果打开电脑,听着歌儿,手中拿一本书,躺在床上,盖上一件薄薄的小被单,细细地品味,应该是很惬意。
我又拿起《中国古代文学史》下部看起来。我一直很喜欢看古典文学,因为古人做学问很专一,也很勤奋,他们从小博览群书,走过十年寒窗的路。历经岁月的沉淀,文字当然有很高的含金量,是近现代文学所不及。
(一)
我今天读到辛弃疾的词。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着名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他与苏轼合称“苏辛”。
一直以来,我都没用心读过辛弃疾的词,而且我对苏辛并列很不理解。我喜欢苏轼的词,总感觉历代文人所写的词,在豪放的意境方面,没有人能超过他,可是为什么历史会给辛弃疾这么高的评价,让他与苏轼合称“苏辛”?更让我不解的,竟说辛词对苏词的意境有所开拓?每次读苏轼的作品,总会被他那惊涛拍岸的气韵所折服,感觉他的境界无人匹敌,于是从意识中再也无法去接受别人。
当然以前也读过辛词,却无论如何也不想把他们两个扯到一块,而今天我终于明白,想想自己的意识是多么的狭隘!历史毕竟是公正的,一个文人成就的含金量有多重,它衡量的是那样准,所以并不会倾向于谁。因为文学在流传的过程中,并不是某一人对它评价,而是一代接一代的人在继承的过程中不断地筛洗,算得上是沙里淘金吧。被岁月洗过的文字,当然顶得住岁月赋予它的地位。而在这个淘洗的过程中,文人又会经历多少痛楚,付出多少辛苦?
其实,回眸一下历史的足迹,有哪位文人不是在痛苦的历练中孜孜不倦地追求,才创作出不朽的作品?孟子曾说过 “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如果承受不起艰辛和磨难,又如何修得正果?而辛弃疾的路走得也不是很顺。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遂仕于金朝。尽管如此,辛赞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但事偏与愿违。他所处的朝代软弱、无能,喜欢偏偶于一角生存,所以他的报国之心无望,也让他的一生充满了壮志未酬的遗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