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回忆往事(1/3)
薛向东的家坐落在县城西郊,从医院往回走,骑自行车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回家的路上,薛向东感觉这一路上的小风那个凉爽劲儿啊,真的是不可言表……
骑行的路上,薛向东想起了刚从医院门口出来时,听到的一对母子对话。
妈妈说:“孩子,你就那么想去当兵吗?一个人背井离乡的多难啊。我舍不得你走!”
儿子说:“妈妈,我已经长大了,能照顾好自己,你就放心吧。”
这段话也勾起了薛向东的回忆。
记忆中,薛向东的父母一直不停的在工作,几乎没什么时间和精力管他。再加上薛父几年调整一个工作岗位,不得不经常搬家。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也不和他们在一个居住地,所以,童年的薛向东完全就是散养的状态。
薛向东出生在东安县的福源公社明振大队,当时的农村主要的收入就是种地,男女老少农忙时都会扛着一把长锄头去地里锄草种庄稼,那个年代种地几乎全靠人力,绝大多数人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实生活。
人们的生活非常融洽,邻里乡亲们农闲时喜欢走家串巷,或是聚坐在村头大树下乘凉聊天,那时候的电视几乎都是黑白的,乡亲们会坐在有电视的人家院子里一起看电视。
上世纪70年代初出生的薛向东,童年时代几乎没有买过什么玩具,没有各种零食,没有游戏机,最经常玩的游戏也就是斗鸡、弹溜溜(弹珠)、扇纸牌、打弹弓、踢毽子、打沙包,纸牌、弹弓、毽子、沙包都是自己做,小时候吃五分钱的冰棍,都感觉是一件奢侈事情。
70年代买东西大多数都是需要用票,粮票、油票、肉票、布票等种类繁多,薛向东印象里一直到了上初中,都还是需要各种各样的票证才能买到相关的生活用品。
童年时村里的小孩子们几乎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薛向东也不例外。邻居们做好吃的,都会给乡里乡亲送去,夏天大家吃饭时都是端着碗,门口坐着,边吃边聊些家长里短的事。
当时薛父在公社粮库工作是特别荣耀的一件事,因为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其贫乏的年代,吃是个大事儿,七十年代是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采取了粮食计划供给制,一切都是国家的、集体的,粮食是属于集体的,个人是不可以买卖的,农村人吃粮靠在生产队挣工分换取。
当然除了能吃饱之外,在粮库工作还特别有面子,那个年代不管你是农民、工人亦或干部,都愿意跟粮库的工作员工送上个友好甚至谄媚的笑容,为啥?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