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医易同源(1/3)
无他,这位老友竟然嘴角含笑,毫不掩饰欣赏之色得挂起弧度。
几十年的老朋友,他自是知道自己这位老朋友到底多严苛。治病救人,就算有九成九的把握也会言语自己只有一半机会。
十分的话语情绪从来只表露一两分,其他都埋在心里不与人言,属于那种资深的谜语人。
这种纯粹,乃至于溢出来的满意,相交十几年,自己从未见过。
姜毅对英叔的性格了解更是不必说,心中也不由一定。
中医这门学科博大精深,但先祖早已在数千年前就将其用最简洁的文字记录成书。
医易同源,易者,自然是简单的意思。
所以从大纲和本质上讲,中医又是再简单不过的学问。
所谓草药学,说白了也就一句话:用药性之偏纠人体之偏。
与化简为繁的西医不同,中医化繁为简,对草药的认识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的。
天下药物即便再出奇,再出新也逃不出性与味。
简而言之,即便不认识的药草,先看其颜色。
青赤黄白黑,一望就知。
所有青色入肝,赤色入心,黄色入脾,白色入肺,黑色入肾脏。
至于味道,浅尝就行不用咽下。
味道淡入气分,味道厚重入血分。
同样,酸者入肝,咸者入肾,辛者入肺,甘者入脾,苦者入心。
只要是药物天然的颜色和味道,绝逃不出这种本源大纲。
黄豆,黄色,自然入脾。
细细品嚼,还能感觉到那种大豆中的甘甜,故而黄豆对脾胃是相当完美的食物。
黄豆本身味淡,所以入气分,行气而利水。所以这才说健脾利水,腹胀食呆。
至于解毒,那就纯粹是生活常识呢。
民间本就有一把黄豆解百毒的说法,同样的豆类,绿豆更是不能和中药一起用。
所以即便没有看过黄豆的药性,姜毅也勉强能答出三四分来。
“马马虎虎!本草纲目记载:解百毒,下热气。神农本草经言:涂痈肿。煮饮汁,杀鬼毒,止痛。不过身为医者,应当活学活用,宽中导滞;解毒消肿。疮痈肿毒;脾虚水肿都适用,外伤出血也可外敷解燃眉之急。”
“若是其他学问,自然可以博而不精。但医道乃生死之大事,不可不精。”
纵然压不住笑意,不过该嘴硬的时候林正英从不服软。
说是点评,倒不如说指导更为确切。
姜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