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第一个不眠之夜(3/6)
书写这段充满挑战与成就的建设篇章。
22时整,管委会大楼内的一间小会议室依旧灯火通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深夜的建筑群中。
刚从基层调研回来的执委们不顾疲惫,毅然决定继续挑灯夜战。
在这个关键时刻,会议室内的气氛显得尤为凝重而紧张,因为所有人都明白,除非韩代君常委明确下令休息,否则无人敢擅自离席回去安歇。
选择如此深夜仍坚持召开会议的背后,显然潜藏着极为重要的原因。
经过一路的调研,韩代君敏锐地洞察到一个关乎整个管理架构核心运作的关键问题:尽管目前拥有先进的指挥大脑系统作为决策中枢,但实际执行层面却缺乏有效的指挥层级机制。
具体来说,当韩代君需要布置一项任务时,竟发现自己无从下手,不知应将任务分配给哪个具体的部门或负责人;即使勉强找到了一位接收任务的人员,这个人往往也因缺乏清晰的上下级关系指引,无法迅速找到能够有效执行此项任务的具体执行者。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追溯起来便是穿越前三峡管委会设立之初的顶层设计。
当初,在建立三峡管委会时,出于对人工智能控制指挥中心的战略性考量,政府将原秭归县的部分区域划归三峡管委会管理,并将秭归区下属乡镇统一改为街道。
然而,在设置过程中,由于三峡和人工智能中心只有运营管理的需求,没有社会行政管理需求,导致三峡管委会未能设立与地方政府职能相匹配的众多部门机构。
由此形成的局面是,秭归区原有的诸多职能部门在新的管理体系下失去了直接上级单位指导,理论上仅秭归区委员会隶属于三峡管委会管辖,而在日常运营中则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管理模式——秭归区在大部分情况下保持自我运转,必要时接受并执行三峡管委会的特别指示,其各级职能部门的上一级领导实为省委省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从而成为了国家历史上首个单列计划管理的县级行政区。
穿越之前,这样的设置在特定条件正常运行,但在穿越后的新环境下,这一制度设计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由于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与各项公共服务紧密相连,而这些服务大多由秭归区的职能部门负责提供,这就意味着面对一系列突发或常规工作需求时,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秭归区原有的职能部门,而非原本应该发挥统筹协调功能的三峡管委会相关部门。
结果,管委会的许多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似乎成了摆设,白天发生的各种事务处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