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杨嗣昌的转变(1/3)
紫禁城宫后苑的钦安殿内,崇祯带着周皇后、田贵妃、袁贵妃和懿安皇后张嫣以及白茯苓一起,围坐在一张八仙桌旁。桌上是一个冒着白烟的火锅,王承恩和鲁四在旁边伺候着。
崇祯今天的心情格外高兴,因为自从崇祯七年来,不但国库大涨,就连一直困扰着大明王朝的饥荒问题也逐步得到了解决。由于红莲教的暴动,各地的藩王被杀的被杀,逃跑的逃跑。官军虽尽力绞杀,但是无奈红莲教军神出鬼没,每次就像是提前知道官军动向一样。而且每次都是将衣服一脱,直接混迹于百姓当中。这让身为剿贼督师的杨嗣昌杨大人极其苦恼,几次上书请辞,但崇祯不允。
于是大多数宗室子弟都住进了崇祯为他们准备的昌平皇庄,其余没有住进昌平皇庄的宗室,陆陆续续的也都成为了红莲教杀人抢劫的对象。也有宗室提出,要崇祯派兵保护,但朝廷给出的回复是,要防备建奴和蒙古,实在抽不出太多的兵力每个王府防守。而且,少了不管用,兵力多了朝廷养不起,宗室的亲王们又不舍得掏银子。
就这样,在损失了几个亲王和郡王后,大多数宗室子弟只能住进了昌平皇庄。不过要说这昌平皇庄倒确实是建的不错,昌平本来是大明的皇家陵园所在地。
提起昌平,有句话叫做“昌平明前无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昌平区在明代之前的历史资料很少,只是从明代建都北京,把皇家陵寝落户到昌平以后,对昌平区的历史记载才逐渐的丰满起来。
明永乐帝建都北京,为防止北方蒙古部落侵扰,保卫昌平的十三陵,在北京北部地区设置了重兵防守,同时在昌平地区的山区建造了许多的关隘城堡,如:镇边城、白羊城、长峪城、横岭城等军事城堡,这些城堡的名字一直延续到现代,成为了村落名称。在昌平区有很多的地名就与明朝军事有关,比如“卫”、“拨子”、“旗”、“屯”等。在昌平区沙河镇南有二拨子、三拨子、四拨子的地名,这些“拨子”,曾经就是传递军情的小股士兵墩台的驻地,明代墩台哨兵,又称墩夜或直拨、横拨。明代景泰元年(1450年),土木堡之变后,明廷为了构建传递军情的信息网,从张家口怀来县到德胜门外土城的交通线上,构筑了大量墩台(烽火台),这些墩台之间的距离按照地形分别相距3~5里或10里不等,遇有紧急军情,近者敲击梆鼓或者举火燃烟、鸣放火炮进行报警。
明代为了祭祀十三陵,又在昌平建造了两座城池,分别是沙河镇的巩华城和永安城。这次修建的昌平皇庄,实际上就是在原昌平城的基础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