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文武之争(1/3)
“陛下,臣并不是说卢象升和燕震等武将不该封赏,而是封赏要有度,而且这次建奴入寇,也不是所有的总兵都尽心尽力的为朝廷作战。畏缩不前者有之,丧失失地者亦有之,怎可因一时之胜利抬高整个武将的地位。我大明向来是以文驭武,正因此国朝才能延续二百六十余年的江山,此乃祖制,不可废!”杨嗣昌跪在地上,义正言辞的对崇祯说道。
英国公张维贤出列,手持笏板跪地跪地说道:“陛下,此次建奴入寇,刘泽清左良玉等人畏敌不前,拥兵自保,确实是有愧圣恩。老臣以为,应降罪责罚,以儆效尤。而同时,亦有千千万万的大明忠勇将士血战沙场,保家卫国,最终将建奴赶出了长城。有功不赏也容易寒了将士们的心。毕竟这些将士,是大明的基石,陛下不可失信于军啊!”
崇祯看着跪在地上的杨嗣昌和英国公两人,烦躁的叹了口气。其实他也知道,大明朝廷内部的文武之争从来也没有停过。文官害怕武将做大,武将则反感文官一家独大。
当代英国公张维贤,是永乐名将张辅的后人,在朝中极具威望。其子张之极,英武不凡,四射双绝,武艺高强,同时也是北京城有名的勋贵子弟之首。所以,英国公说话,还是有一定份量的,至少崇祯皇帝不得不认真对待。
同时,做为北京城勋贵之首的英国公府,也是当今京营的实际统领,代表着天下武人的势力。眼见杨嗣昌这个文官又要对武将封赏指手画脚,惹得老国公不得不出来为天下武人说句话。
其实,明朝武人的地位,是从土木堡一战之后急剧衰落的。土木堡事变明朝失去了京军主力,也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深刻改变了明朝的走向。
在此之前,大明皇帝可以依靠的力量包括:宦官集团、武将勋贵集团、文臣集团。三大营是中央主力军队,威慑四方。其中最为坚定的武将勋贵集团,是为大明打下江山的徐达、常遇春,以及明成祖手下将领朱能、张辅等名将的后代。他们因军功世袭爵位,并掌握军权,武将对文臣有很大的平衡作用。
土木堡事变,不仅明英宗被俘,大太监王振被杀,随行的文官被杀,大明的武将比如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等也战死,武将勋贵一扫而空。
土木堡之变以后,在京的大臣自动以于谦为首领,以天下为己任,承担起保卫北京的责任。这些文臣不立英宗的太子,而是拥立郕王继位皇帝,而且当着郕王朱祁玉的面,将太监王振的余党打死。又指挥武将,组织兵马抵抗瓦剌也先的军队。
在于谦的带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