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工赈(2/3)
来的是刘县丞,那些衙役看着也都挺和气的,好像说是有什么大好事。”
听到说是刘县丞,包括张阿四在内的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刘县丞与其他当官的不一样,他是一个真心为百姓的好官。
只是这些年他的顶头上司要么贪得无厌,要么严刑酷法,要不是有刘县丞,百姓们不知道要多遭多少罪。
张阿四一行十几人回到张家村的时候,张家村的男女老幼们已经都到了晒谷坝。
确认人来得差不多了,刘县丞这才喜气洋洋的说道:“张家村的父老乡亲们,现在我有一个好消息告诉大家伙,咱们大宋的官家下令每个县城实行【工赈】……”
“什么是工赈呢?工赈就是县里组织大家伙儿啊开挖水井、疏浚河道什么的,老人孩子也可以来做饭、洗衣,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除了能让每个人都吃饱饭外,还会在工赈结束后,额外发放一些粮食,帮助大家度过这个难关。明年开春后县里还会借给大家一些种粮播种,秋收后大家只需要把种粮还给县里就行了,其他的就不用交了,因为官家免了大家伙三年的税哩!”
张阿四挤到最前面,满脸不可思议的道:“刘县丞,你说的可是真的?”
其他百姓们也都眼巴巴的望着刘县丞。
“当然是真的了。”
刘县丞对临安的方向拱手道:“官家已经将原来的林县令削职为民了,现在是我暂代广陵县知县一职,大家伙请尽管放心。”
听到刘县丞的保证,张家村的百姓们都不由得欢呼雀跃起来。
这种大旱如此继续下去,他们这些百姓实在没有活路,也只有离开家乡四处流浪,变成官府眼中的【流民】。
但凡能活得下去,百姓们是不愿意离开土地的——即使那些土地大多数都不属于自己。
如果实在是活不下去了,那么也只有反他娘的了。
官府的人见到起义规模小一般都是直接扑灭,规模大了反而是会采取招安的措施。
所以当时才有这么一句谚语:若要富,守定行在卖酒醋;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宋江在梁山落草,何尝不是有将梁山做大后,接受招安当大官的想法?
有宋一朝,才是历史上农民起义最多的朝代。
农民活不下去了就造反,被招安后头头给个小官,其他人给点钱粮就打发了。
这波安抚下去了,另外一波又开始造反,如此循环反复一直到南宋灭亡。
刘县丞毕竟只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