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来去匆匆(4/5)
心无旁骛,不知不觉就陷入木老和陈老师共同构造的情景中。
最有意思的是木老的手稿展示区,四堵深色矮墙围成一个不封闭的菱形,一米多高的玻璃展柜靠在矮墙下,灯光尤其暗,你要把头垂得很低,才能看到手稿的文字。我甚至感觉,陈丹青老师故意把展厅布置的像个吊唁厅,展柜里陈列着的就是木老恋栈不去的魂魄。而我们,是低头与木老道别的吊客。
陈丹青评价木心,在文学上是音乐家,在美术上是魔术家。木老的画的确很魔幻,文人气十足,与职业画家相比,木老的画更强调气质,弱化技术和细节。看得入眼的人会非常喜欢,气味不和的人会莫名其妙。
我介于两者之间。逛完美术馆,我在旁边卖周边的小店里买了几张木老画作的印刷品,本来想配个相框,挂在书房的。可等我回来就忙着过节,等空了,拿出那几幅画,却没了当初看到画时的惊艳感,也没了挂在书房的**。
《红楼梦》里的诗,在小说里看,灵性十足,可脱离了小说,单独拿出来,就显得平平无奇。难道木老的画也一样,要在特定的氛围下,才会显得轻灵动人?
真正的魔术师,应该是策划这一切的陈丹青老师吧。
去乌镇和西塘逛了逛。
北方人去江南小镇是为了领略不一样的风情,江南本地人去这些地方,多是为了回味曾经的岁月。
江南都邑并不是一贯高屋华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曾几何时,它们也不过是方圆数里,人口数十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水乡小城。
清晨站在小镇高高的拱桥上四下望去,仿佛回到了江南旧日时光。流水在生着青苔的桥墩下缓缓淌过,阳光在长着瓦松的黛瓦上轻轻掠过,屋檐下馄饨店的阿姨操着细糯的吴侬软语轻声问客人:“馄饨汤里啊要放些香葱?”店外结着霜的石板路上,有人晃晃悠悠走来,一手捏着几颗茴香豆,一手牵着个包裹得像个糯米团子的小囡。
忽略样式过于统一的门窗和修饰得过于平齐的墙面,还有应景的刺眼大红灯笼,这里像极了八十年代的江南都市。景物像,节奏更像,人固然步履悠然,猫狗更是空闲慵懒,午后暖阳下蜷着身体打个盹,一觉醒来伸个懒腰,一道残阳已经铺在了河水中。江南富庶,又多名人,一座不起眼的小镇,就可能出过若干状元、尚书、宰相。一代代官员“拙政”“退思”,归老乡梓,虽都号称两袖清风,然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富贵还乡,自然要把家宅打造得美轮美奂。江南又多巨富,腰缠十万贯,修起宅院来,更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