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洛阳》(3/6)
不属于中国的地方,一般倾向认为他是蜀地人,他的年少主要经历是在四川,二十多岁的李白离开故乡开始全国各地游历,最大的人生目标当属到长安城谋得仕途,到东都洛阳,定是想结交达官贵人,以求得到仕途的入场券。
此诗题作“春夜洛城闻笛”,即在春天夜里的洛阳城闻到笛声有感而发,从诗题就表明此诗作于何时何地和因何事而作,六个字的诗题就已经交代清楚,比很多含意隐晦的诗题容易理解很多。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可以判定,作者能清晰听到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想必是深夜时刻,辗转反侧尚未入眠,第二句“散入春风满洛城”起到烘染笛声的作用,沿用了他一贯夸张的艺术写作手法,说听到的笛声随春风飘满洛阳全城,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描写自己在夜里听到折柳送别的乐曲,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代表着离愁别绪,听到这样的曲目,自是引发尾句所言的“起故园情”,不过诗人并非直接描写自己起故园情,而是采用“何人不起故园情”的疑问句式,哪个游子能不被这笛声引发思念故乡的情感呢,突出表达这是人的共同情感。这首七言绝句,写作技巧上仍沿用他的主观倾向,人随着年龄增长和在外游历的时长增加,会加深对故乡的思念,中国人素有生于斯、长于斯并且归于斯的故土概念,李白这首诗通过描写闻笛触发热爱故乡的温馨情感,促使长年在外的游子产生共鸣,是这首诗可圈可点之处。
升官喜贬官愁,自是人之常情,在收到好友贬官的消息后,李白写下一首安慰友人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首诗是赠予好友王昌龄的,意思我把忧愁的心绪寄托于明月,伴随着你一直到新上任的地方,此时王昌龄因小事被贬,从江南重镇左迁至湖南小县城,李白作此诗表达同情与关心,呈现出两人友谊的真挚。李白好友的王昌龄,左迁龙标县前,已经被贬过一次,贬为江宁(今南京)县丞,王昌龄在江宁任职期间,朋友辛渐经过镇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为此他们在送别的芙蓉楼相见,请朋友向洛阳的“亲友”传达近况,为此写下来了他的送别名篇《芙蓉楼送辛渐》。作为李白好友的王昌龄,对东都洛阳的情感也是相当复杂的,从他的名作《芙蓉楼送辛渐》可以见得,不然的话,难以写出脍炙人口的经典佳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这句诗的“冰心”还被现代作家谢婉莹取为笔名。王昌龄另有一首送别佳作《送柴侍御》,因2020年时新冠疫情肆起的时候风靡出圈,“青山一道同**,明月何曾是两乡”两句,一度成为中日两国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