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鱼》(4/5)
农民工在城里日复一日的辛勤劳动,为城市的建设发展付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却得不到“温柔友善”的对待,在城里容易遭受歧视性对待,呼吁社会给予农民工应有的尊重,尊重他们的劳动,然而社会运行原理和人性本质具有永恒性,农民工注定要和范仲淹眼里的渔者、张俞笔下的蚕妇一样,劳动有份,成果无份。
西周初年时,古来稀的姜太公在水边钓鱼,最终吸引了周文王的眼球,后来帮助周武王姬发灭了商纣王,姜太公看似钓鱼,实质是在钓周文王,依此典故衍生出谚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现在用来比喻心甘情愿的上当。在中学阶段,学过亚圣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还听过庄子的名言“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道鱼之乐”,儒家思想代表孟子和道家思想代表的庄子,皆用“鱼”代表自己的思想,可见在遥远的周朝及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的文化人便在鱼身上寄托了非凡的寓意。《庄子》多处对“鱼”有记载,记载孔子与颜回的对话中有句“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这个典故被宋代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引用至他的杂诗里面,颇有意境且读起来朗朗上口,颇为值得品味一番。
《杂诗七首其一》
(宋)黄庭坚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黄庭坚这首杂诗的大意是,天地就像一间身在其中的屋子,世间万事好似我们乌黑的亮发被消磨的稀疏发白的过程,天底下真正得到福禄的人是幸运的少数,更多的人们是不知道自己终日里活得像幻想中的自己罢了,由此可知,作者是在感叹世上难有人真正得到福禄,往往都是追求虚幻中的自己罢了。黄庭坚作此诗时,定是在贬谪后,这首诗充满了道家思想,近代家林语堂评价中国古代士大夫时有过精辟的论点,大意是官运亨通时儒家思想,贬谪下野时道家思想,而他这首充满道家思想哲理,必定不是在顺境时所为。尽管这首诗的传承度不广,但是很多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会喜欢后两句“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甚至把自己的笔名或者网络平台的账号名称化用这两句诗,取之得鹿梦鱼。
黄庭坚,北宋时期的江西九江人,自幼聪颖善学,二十多岁得中进士,年纪轻轻便拿到了官员执照,算是小小的年少得志,后世对他印象深刻的不是他的成就,更多的是他高超的书法墨宝。他的诗词流传度虽不高,但却是北宋时期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开宗立派都不在话下的他,对宋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