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标志性装备(3/3)
派系之别。
不过据李晓兰说,再对立的两个小圈子,当面对外部矛盾时,也会团结在一起,一致对外。
这让苏木想到了樱木道和流川枫。
这个年代他们还没有诞生,或许……
一边想着,苏木来到了部队大院的门口。
拐角有个绿色的亭子,前面有笔直站立的岗哨战士。
这几乎是大院固定的特有模式了。
苏木斜跨着苏川柏给的军绿色书包,走在街上回头率巨高。
感觉挎着这个包,比后世拿奢侈品大牌包还要有面子。
其实,按照现在这个时间段,军用挎包还没有普及到老百姓生活中。
虽然在军人服务站就能买,但对于普通人,是有钱也买不到的高档奢侈品。
毕竟那个地方叫:军人服务站。
这种军绿色的挎包是时代的专属物品,最正统的使用方法是讲究左挎右斜。
因为只有部队才能有,所以又被称做军挎。
大院子弟往往人均一个,延伸出来的背法更是五八门,有的斜挎,有的单肩挎,骑车出去也有挂车把上的,但最被年轻人接受的,还是挂脖子上。
看上去更显痞性。
这年代叫‘帅’。
痞帅,是这群大院青年割舍不去的装逼情怀。
实际上,军挎是家长们给孩子读书提供的书包,只是实际用途大相径庭。
大院子弟十个军挎九个都可能从来没装过书本,几乎都是藏的板砖。
为了防止砖头棱角磨坏挎包,还用毛巾裹着。
因为有前辈会传递经验,报纸不抗磨擦。
这种武器方式,最初是用于大院子弟内部小圈层之间的殴斗来着,毕竟动家伙不合适。
就跟国与国之间,虽然都有核武器,但也都不会轻易动用一样。
冲突时,也不会把板砖掏出来。
而是抡着军挎直接砸。
后来演变到一致对外,“包藏板砖”这一特色,也就被胡同顽主们竞相传递开来。
成了部队大院子弟的特色。
所以当苏木背着军挎走在街上,那些过去认识或者不认识他的,见到过去的小乞丐突然鸟枪换炮后,虽然好奇,可面儿上也都礼让三分,没直接上来调侃的。
谁知道挎包里是板砖,还是黑五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