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质量和数量之争(2/4)
有些情况也需要十年以上的阴干处理才行。
一泡,二阴,都需要两到三年左右的时间,这还是“速成”。
原木泡在水里能释放原木的生长应力,阻断腐朽菌和蛀虫的生存条件,还可以释放木材中的油脂。
至于说为什么要阴干而不是晒干,原因也很简单,阴干的木头,其细胞的膨胀和收缩变化比较缓慢,不易开裂,这样造出来的战船才能更加坚固。
而晒干的容易开裂,古代都是木质的战船,龙骨开裂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而且树种也很重要,可不是什么树都可以造战船的。
一棵可以用来造船的大树,至少需要百年甚至数百年的生长周期。
讲个笑话,2007年,丹麦林业部门出具报告:“海军部,你们两百年前种下的九万棵橡树已经可以用了。”
1807年种的……
这些都是前期的准备工作,相当耗费时间。
材料准备好了之后,首先要铺设龙骨,然后是搭建船肋骨、隔舱板和船壳板。
木质船体都是榫卯结构,各种构件之间的板缝、钉、栓、孔眼等等,多如牛毛。
如果不处理这些,漏水是必然的。
捻工就出现了,捻工的工作就是给船体的各种缝隙进行捻缝。
用麻筋和腻子进行捻缝,俗称两灰一麻,有时候甚至需要三灰二麻。
麻筋一般都是用麻丝,腻子则是用桐油与石灰混合而成的。
(如果不理解什么是腻子,可以想象一下幼儿园小朋友们玩的彩泥。)
还还不算完工!
捻缝完成后,要在船体内外分多次涂抹桐油,以及用来防腐的秀油。
油分要充分渗入木材纤维内部,凝固成一层油膜状的保护层。
这样一艘船才算完工。
船造好之后,就该下水了。
一种办法是在船坞里开闸放水,待到水灌满之后,让船浮起来顺着水渠漂浮着下水。
另一种是在一个稍微有些坡度的斜坡上铺设原木,让造好的船只靠着自身重力慢慢下水。
宋朝已经出现尖底船,史书记载:“上平如衡,下侧如刀,贵其可以破浪而行。”尖底设计配合水密舱技术,这样的船适合在海洋上航行。平底船一般都在内河或者海岸行驶。
可见宋朝造船业是相当发达的,但是也要看在宋朝的什么时期了。
驴车皇帝时期,据载,官方一年能造船三千余艘。真宗皇帝年间,一年时间造船也有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