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翔龙府之战(十五)(1/4)
大宋祥兴二年,六月底,观音山下。
近五万元军在名将阿术的调遣下排开了数座巨大的战阵。
排兵布阵也就是通常说的调兵遣将尤为重要,这也是将领们的基本功。
战阵这玩意儿起源于古人的狩猎,而猎物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敌人”。
为了获取猎物,需要部落族人分工协作,这便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战阵”。
猎物分大小强弱,“战阵”也随之变化。
抓个野兔之类的,倒也无妨。
但是遇见凶猛的野兽,那可不能蛮干了。强壮的顶在最前面,老弱妇孺则在队伍最中央位置。
古人在狩猎过程中形成的“站位”,逐渐演变为战场上的“阵型”。
最早的是“一军阵”,只有步兵嘛。弓箭兵、骑兵等等都还没有出现。
慢慢演变成“多军阵”,从远处看也就是一块一块的。有正面决战的,有侧面迂回包抄的,还有专门用来断后的。
“风阵”、“鸟翔”、“地阵”、“飞龙”、“虎翼”、“云阵”、“盘蛇”、“天阵”、“游骑兵二十四阵”等等,最中间的也是最大的便是中军大阵,而中军大阵又分为外中内三层。
阿术的大纛旗帜就在中军大阵的最里面高高竖起着。
战阵后方则是一座又一座连绵起伏的营盘。
打仗不是阅兵,不能以始皇帝到兵马俑为例。那是阅兵的,不是在战场上厮杀的。
以一百米军士为例,每行十人,共十列,兵士之间至少要一米五以上的距离,需要“广纵”各20步,长宽各需要约三十余米的距离。
驴车皇帝打仗虽然不行,但人家画图还是很有艺术感的。
在其画的“战阵图”中,宋军前锋部队一万多人,分三个战阵,每个战阵约四千兵马,其宽度都达到了一里半之长,这还仅仅只是前锋部队中的一个方阵。
更何况阿术的近五万大军了,可以说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尽头,其气势那是相当有压迫感的。
阿术的九个大阵,厚达十里,宽六七里,仿佛一道道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大阵中元军身着铁甲,手持刀枪,列出整齐的阵形,步伐整齐,行动一致,犹如一座座移动的战斗堡垒。
所到之处,气势磅礴,令人胆寒。足见阿术统兵能力之强。
元军的武器装备也颇为精良,制式铠甲紧贴着身躯,手中的刀枪闪烁着寒光,耀眼夺目。
“呵呵,能文能武?能攻能守,攻防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