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新式纺织机(1/3)
布匹、粮食,在古代那都是硬通货的存在。
在古代,谁家能买上几尺布,添件新衣服,那都是富足人家。
普通人家春夏秋冬都是那一件衣服。
冬天装上棉絮变成棉衣,夏天把棉絮掏空变成夏装。
不像后世,稍微旧一点的衣服可能就不想穿了,稍微不好吃的饭菜可能就剩下倒掉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能写下这首名句的唐代宰相李绅,给人的感觉是人品不会差,至少是关切百姓之人。
其实不然,李绅出身官宦世家,幼年的变故让其感受到劳作的艰辛,于是创作此诗。
然,其仕途的顺风顺水,渐渐的也失去了那份对百姓的体恤之心,变得骄奢淫逸。
诗词中的李绅是一个怜悯百姓的诗人,现实中却是一个不顾百姓死活的酷吏。
另一个就是丝绸,丝绸是古代中国的特产,由于其珍贵性,曾一度在很长时期里是华夏的一种重要货币,官员的俸禄,朝廷的封赏都离不开丝绸。
前汉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丝绸作为最主要的货物传到了西方,其精美的纹饰,巧夺天工的工艺以及柔软的材质,令西方的贵族们如痴如醉。
在西方丝绸的价格甚至堪比黄金的存在。
松江布,也就是松江地区所产的棉布。
历史上崖山海战十多年后,也就是元朝元贞年间,大约在1295年到1297年期间,年老的黄道婆偶然间遇到了一艘大海船,于是从崖州回到乌泥泾镇。
回到家乡的黄道婆开始传授纺织技术,松江地区遂成为全国着名的棉纺织手工业中心。
(乌泥泾镇,今上海市龙华镇东湾,为黄道婆故乡。)
由于采用了黄道婆改进的新式纺织机,做出来的棉布又密又好。
松江府周边地区大行其道,成为棉布的代名词。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的黄道婆,犹如一座封建社会手工业的丰碑,照耀在百姓们的心中。
数日之后,赵昺抵达崖州水南村。
青山环绕,碧水长流,鸡犬相闻,一望无际的田园,在夏雨的洗礼下,显得格外清新。
不得不承认这个时代的空气真好。
远离了战火的琼州一片祥和,傍晚时分,村落里,缕缕炊烟,小孩子们在村庄泥土路上踩着泥巴,无忧无虑地玩耍着。
天真快乐的童年,真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