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中国风物志》(2/3)
一个地乖巧。
胤祥还在研究那柄弯刀,一抬眼见俩人都这副神情,不由好笑:“我又不是活阎王,你们两个都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做什么?”
弘昌先低头认错:“儿子今日疏忽了,差点让您受伤……”
胤祥点了点头:“确实不够谨慎,是我也就罢了,若是皇上亲来,岂不是铸成大错。”
但方才的事也确实是事发突然,谁也没想到俄国使臣团中会冒出这样一个人来。
胤祥也知道这不能全怪他们,倒也没苛责,只把弯刀递给他们。
“我还要回去复命,你们找俄国人打听一下这个大个子的身世,另外,找理藩院管蒙古事务的那些人,让他们看看这把刀的来历,我瞧着是有些年头的老物件了。”
弘晟和弘昌一听有活给他们将功补过,争先恐后地点头。
俩人也不另外找别人,溜溜达达地就回理藩院找科希洛夫了。
科希洛夫还在看胤祥方才留下的书。
他翻看的是俄语卷。
书册不算太厚,看起来确实是一本游记。记载了传教士在京城和游历江宁、苏州,蒙古的见闻,包含了衣食住行的各方面。
文字描述和图片各占了一半的篇幅,甚至还有一些地方,用了剪贴报。
贴的就是作者写游记当日最新发布的《民报》。
科希洛夫一开始只觉得新奇,越看却越是心惊。
传教士看到,在中国,只要勤劳种地,基本就不会饿肚子。
尤其是在江南,哪怕是租的地,交了粮之后还能养活一家人,甚至还能攒些银两给孩子去读书。
除了种地,老百姓还可以选择到工厂里打工,也可以赚到一些银钱,男人可以去砖瓦厂、化工厂,女人也可以去纺织厂、制药厂。
此外,中国的船很大,能运送很多货物,还能开得飞快。
他们的马车也很大,甚至最近还造出了不用马不用驴,用机器就能拉着跑的“马车”。
甚至在福州和广州,对外的贸易很兴盛,海关有时候甚至是昼夜不休的。
即便近来关税增加了,但能购买的货物却也更丰富了,价格也更透明。
往来的各国商人依旧是络绎不绝,甚至比原先更多。
传教士写道:
“大型海船排着队等着海关清关,各色旗子飘在海上,连成了一片海上营地。”
读到这里,科希洛夫简直倒吸一口气。
这……
他现在相信刚才那位怡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