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转变和意义!(二合一)(4/5)
“现在这个石洼村的小学总共一百多个学生,但老师除了张校长,还有两个年纪更大的老师。”
“没有年轻人愿意来。”
“但这里山高路远,很多村民都住得特别散,让他们去更远的、师资资源更多的小学,也不现实。”
……
聊天的过程中,陆恒沉默了。
山区人住得分散,陆恒深有体会,记得曾经奶奶那里邻居的一个孩子,说他们班就有学生要走一个多小时才到学校,但这对于石洼村的学生来说,大部分都是常态,最远的甚至需要走两个多小时。
不过,陆恒更佩服的是张爱军,放弃县城的条件来到这里,关键他老家还不是这里,就是县城的人。
其实全国有很多这样的老师,在某个机缘巧合下见识到农村的教学环境和学生虽然艰苦但依然好学,心生不忍受到触动,然后放弃城里工作,扎根农村多年。
但四年后的第三届感动华夏评选,一个支教一年的大学毕业生走上领奖台,拿到全国仅有的十个名额之一,领奖后又支教了一年,就一路升迁,再也没有回过农村。
陆恒没有站到那样的高度,所以也不好评判,不过也可能是陆恒狭隘了,毕竟这一个积极的信号——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引领,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投入偏远山区支教,如果从这方面来看的话,倒也无可厚非,毕竟那位后来的发展,非常有激励性。
陆恒又想到了慈善,不管是为了名,还是单纯为了奉献,只要做了,那就是好事,这种事情,结果远比过程重要。
这样一想,陆恒也释然了。
把带来的东西分发给学生,食材留给学校,再次让张爱军感激不已。
其实在张国容他们来之前,张爱军根本不认识他,连陆恒也只是回县城的时候,偶然听过他的歌,但脸也记不清。
学生们更是一样,甚至连陆恒都不认识,而且家里也没电视,也没机会去县城,但不妨碍他们对陆恒的喜爱,因为中午可以加餐,还有新文具和新的课外书。
午饭后,跟张国容走了走,陆恒笑道“我感觉你在这边挺适应的。”
“确实不错,这边的山和水,还有空气太好了,喝的水都是甜的,至少很多个晚上我可以踏实睡几个小时了。”
“有没有觉得不方便的,或者与世隔绝的感觉?”
这里别说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更不用说手机信号了,但张国容却摇了摇头
“一开始还有些不适应,主要是生活上的,但习惯了也一样。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