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不算坏的门槛(2/3)
寻自然界中,能符合情绪的那种镜头美感……
她可以从这些电影的镜头中找到主题的。
属于自己认知的主题。
但《33天》这部电影……她却有些找不到。
或者说,找到了,但看不到。
因为它的“主题”很空。
老公在这部戏里,不知为何,很喜欢用远景镜头。
黄小仙给她的感觉就是“不起眼”。
他在这部戏里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布景,或者是寻找自然界中的镜头语言。而是采用了一种比较动态的拍摄方法,从开场周杰仑、朗朗、巩辛亮、诗诗她们的客串戏,在到黄小仙提着婚纱在人潮熙熙攘攘的商场中,看到了陆然与冯佳期的亲密……
在布景上面,他没花任何心思。
但……
“人”这个要素太多了。
朗朗和诗诗在路口分手时,斑马线周围不停有人在穿梭。
周杰仑和巩辛亮在咖啡厅里分手时,星巴克咖啡厅里也有人在排队买咖啡。
而黄小仙在商场里时,同样有人不停的与她擦肩而过。
一开场,她就感觉镜头里到处都是人。
一种“芸芸众生”如同蚂蚁一般的感觉,搭配老公那远、中、近三景迅速拉近的剪切镜头……
让她忽然就感觉到了大城市那种快节奏的变化。
感觉特别空。
但这种空不是说没有什么内涵,恰恰相反,他这次,用镜头剪切的技术,取代了所谓的布景,用一种很另类的镜头语言,表达出了一件事。
就像是开场朗朗和诗诗在十字路口分手时的镜头那样。
镜头先是在高楼处往下俯拍。
根本看不见任何东西。
接着下一个画面,就是镜头迅速拉近到大概路灯的高度,在周围过马路的人群中,相顾而望的朗朗和诗诗。
最后是第三个画面,也就是俩人的近距离分手特写。
一瞬间,杨蜜就感受到了他要表达的东西。
“在充满了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的城市中,一对情侣的悲欢离合,不值得周围的人给予关注。”
那种空、漠视、以及带着点冰冷论调的无情,就通过这么一个镜头给表现出来了。
想想也对。
燕京那么多人,每天都有着不同的悲欢离合在上演。
哪怕是在医院的太平间里,恐怕连本院的医生也不知道这一晚上到底“走”了多少人。
在某个酒吧里,又有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