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信任与城市采风(4/5)
太对劲而已。”
阿莱盯着挡风玻璃外向后掠过的城市,轻声说道。
“氛围?”
“你们这些当画家的,画画时讲究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氛围。一个城市也有一个城市的氛围与气质。”男人斟酌着措辞,“有些城市阴郁,有些城市开朗,有些城市在缓慢腐朽,有些城市血脉中永远流动躁动的液体。仰光的气质则……是一座闷烧的炉子。”
“稍等一下。”
顾为经随手打开手机的录音日志。
知识、技法、情感——是曹老心中构成一幅作品水准的三个要素。
知识不仅是大金塔的建筑图纸、解剖学上的肌肉线条这类知识卡片才叫知识。
一个城市的风土人情也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画家的生命只有一次,他一个人生活再精彩,也不可能能体悟到不同年纪,不同环境下的百样人生。
所以就需要采风。
文艺工作者采风除了采一些实地的景色,这种环境的质感和附近居民的心态也是构成作品“颗粒度”的重要基础。
比如说针对城市环境最本源的感悟,更是文艺作品里最高深,最深邃的东西。东夏的大师余华在创作的一部作品的时候,往往就伴随着大量的实地访谈,乡野民歌民俗的记录。
文学与艺术最根本的内核永远是相通的。
优秀的肖像画师能画出人物表象外的灵魂气质。
杰出的肖像画师则给动物画肖像,给城市画肖像,画出动物和城市的精髓特质。
阿莱大叔丰富的人生经历,所酝酿出的对于城市的认识,对于本地画家来说,是像桂花树下尘封数十年的琥珀色酒浆一样深刻的领悟。
千金不换。
他知道这都是重要的绘画原始资料。
林涛教授从拜入曹老师门开始到如今,随身都会带一个纸制笔记本记下各种各样的见闻和田野调查的感悟。
顾为经就偷一点懒,直接用手机录音代替了。
“仰光的气质是一座闷烧的炉子。大叔,您这么形容是这里的城市,是因为战乱的原因?天地如火炉,百姓如薪柴?”
“不,我的重点不是烧,而是闷。”
“仰光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温和的佛教和良好庄稼作物的生产条件伴随了过去的十个世纪。所以这座城市的特色和别的城市不一样。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也常见遭受战乱的威胁,那里的场面要比这里大的多,国家级别的军队对抗,似有似无的核战争威胁,世界的火药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