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尘忧未能整(1/9)
蒙学先生到了时间,开始有条不紊地收拾桌上的书籍,洪文定也跟在其余私塾的学生队伍中,学生一行先拜孔圣像再拜面前塾师,态度恭恭敬敬,显然已经完全融入这片环境中了。
只见须发花白的蒙学先生整理好袍带,昂首从学生当中穿了过去,&nbp;眼光中带着漠然,却在新来的三个学生身上停留了片刻。
虽然江闻嘴上总说洪文定是标准的失学儿童,可其实在明清时期,孩子多为8至15岁入学。如果资质差一点,弱冠、而立者也有入小学的,比如《魏书·刘兰传》中说北魏人刘兰“年三十余,始入小学”,&nbp;要是再结婚早点,估计都能跟儿子当同学了。
而像明清的蒙学馆从3到18岁都可以在一处学习,经学馆8岁到知命也都可能在一个学堂里,各种层次不同水平的人汇聚一堂,少则十人,多则二三十人,像洪文定这样的年纪送来开蒙也很正常。
他每日随着私塾同学一起入墅,先生讲课时正襟危坐,到了顺序就上去依次听先生授书,百遍千遍地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几天下来,洪文定就又混成了孩子们中的老大,他穿着寻常人家的衣服,根本看不出常年握刀的武林人士底细,反而因为手上的功夫底子打得好,执笔写字显得格外端正有力,屡屡得到夸奖。
每天上课的流程其实也很简单,学生学习第一步就是自己拿着经书,逐个到老师面前,&nbp;翻开要学的那一页,老师点出句读——因古时教材没有断句,只能靠着塾师口传。
第二步则是先生读一遍,学生读一遍,一般读三到六遍。然后学生回到座位上自己接着读,熟读直到背诵,最后才是先生串讲,对当天文字做一些训诂,串讲一下大意。
因为学生的每个人水准悟性都不同,学习进度也只能因学生决定,先生来因材施教。有学生勤奋好学,资质聪明的,一天上书十次八次,背诵的内容就多一些,能背六七十句经书;差一点的背二三十句,日积月累后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除此外,先生每日还会串讲一些笔墨书法,大小楷书,对联诗词,最长半天也就结束了。
这样的学习方法上至皇子、下到平民都是一样的,《听雨丛谈》里记载皇子读书就说到,&nbp;皇子冲龄入学读书,&nbp;与师傅共席向坐,师傅读一句,皇子照读一句,如此返复上口后,再读百遍,又与前四日生书共读百遍。凡在六日以前者,谓之熟书约隔五日一复,周而复始,不有间断。
和江闻彻头彻尾的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