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派周瑜出海菲律宾!寻找红薯!(2/23)
支船只并不是做战事之用,而是做出海之用。”
“出海?”
贾诩听完后不由得一愣。
出海做什么?
刘协笑道:“朕在《天工开物》上得知,在海外有一座岛屿,名为吕宋岛。”
“此岛上有一种叫做红薯的作物,不但抗寒耐寒,而且可以代替粟和小麦作为主食,亩产更是能达到几十石。”
“我大汉若是能得到此物,便能使许多百姓免于饥饿,故而朕欲组建一支船队前往吕宋岛寻找红薯。”
对于百姓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就是吃饱肚子!
当初朱元璋要是能有一口饱饭吃,那就没有后来的洪武大帝了,造反更是不存在。
可以说让百姓吃饱饭才是王朝稳定的基础。
而所有农作物中,红薯和土豆是对生长条件最不挑,产量也最高,而且还可以代替小麦和水稻的作物了。
土豆先不想了,华夏大地上没有这种作物,它存在于遥远海外,大汉如今没有能力抵达那么远的地方。
但红薯就不一样了。
红薯最早出现在菲律宾一带,按照大汉目前的国力,是完全可以派一支船队去将红薯带回来的。
若是红薯能传入大汉,并且大面积种植,那简直就是无数百姓们的福音!
红薯产量高,通常情况下亩产量可达数千斤甚至更高,相比传统的粟、麦等作物,产量优势明显。
且红薯耐旱、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应性强,在山地、丘陵等贫瘠土地及新开垦土地上都能良好生长,能利用闲置土地增加粮食产量,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人地矛盾。
刘协上研究历史的时候看过一句话,说得十分正确——清朝之所以能维持统治,土豆和红薯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为清朝时期自然灾害频发,黄河、永定河等多次决口,水旱灾害不断,传统农作物易受灾减产甚至绝收。
而红薯即便在灾年也能有一定收成,成为灾荒之年百姓的救命粮,在灾荒时期避免了大量人口饿死,降低了人口死亡率,维持了人口的基本生存。
而且红薯可作为主食满足人们的能量需求,能更好地养活众多人口,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康熙到乾隆时期,清朝人口从不到一亿增长到三亿多,清末更是达到四点五亿!
粮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红薯的广泛种植使粮食供应相对稳定,百姓能维持基本生活,降低了大规模起义的几率,这才让清朝的统治能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