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诸葛亮、司马懿、刘协之辩(4/23)
表面上优越都没了,那么国家就会大乱、后果不堪设想。
刘协并不诧异两人的反对,但他没有第一时间届时,反而问道:“仲达、孔明,朕问你们一个问题。”
“藏富于民和藏富于国,哪个更加有利?”
这是一个宏观论题。
藏富于民是指,一个国家的财富分布在本国国民的手里;藏富于国是指,一个国家的财富全部集中在国家的掌控之中。
双方有利有弊。
藏富于民:本国的人民富有,生活富足,但国家的支出及掌控却不丰富。
藏富于国:国家掌握了大部分的财富,可自由支配,但国民手里的财富却少的可怜或者不富裕,自由支配的财富低。
诸葛亮和司马懿互相看了一眼,纷纷打起了精神,开始辩论这个问题。
“臣以为,藏富于国更加有利。”
“国库充盈才能让军队兵强马壮,国家安稳强盛,方能庇护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若国都不强百姓何来安稳耶?”
司马懿第一个说道。
藏富于国,是大多数皇帝都向往的境界,但是少有朝代能达到过。
司马懿话音落下,诸葛亮便摇头道:“若藏富于国便能让国家安稳,敢问秦国不强盛富庶耶?”
“始皇帝一统天下,坐拥四海,秦国国力强盛极天下之最,然百姓煎熬,终究二世而亡。”
“唯有藏富于民,让百姓安乐、方能得百姓簇拥,如此王朝才可以长久延续,此乃万世之基!”
诸葛亮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然而司马懿听了却不屑一顾,因为诸葛亮所想过于理想化了,是万万行不通的。
百姓是富庶了,但是国家可支配的钱财少了,拿什么去强兵马,又拿什么去治理各地天灾水患?
藏富于国,国家兴盛后才有余力反哺百姓,放眼历史上历朝历代无不是如此。
不过他不想在天子面前和诸葛亮争辩,而是看向刘协,小心问道:“陛下是如何认为的?
在他看来天子既然提出这种问题,那么心里肯定是已经有了定论,只不过想听听他们的想法而已。
“无论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两种观点朕都不认同。”
令司马懿和诸葛亮诧异的是,刘协并未支持任何一个观点,只见他用手指沾了点酒水,在案上写下龙飞凤舞的四个大字。
民富,国强!
看见天子写下的这四个字后,司马懿一愣,疑惑地道:“民富国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