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出行(1/3)
第233章 出行
知世道之行,思人生之鉴。
长久以来,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认知,人一定要变得强大,一定要有进步的空间,导致人总是向上看而不在意自己的脚下。
人是要学会知足与拥有自我认知的。
姬昱有着足够的智慧和想法,将天子视作自己的目标,在没有醒悟之前,他过度将自身的目光放在了天子之上,想要自上而下式进行改变,可有了这样的认知障之后,在某种层次已经脱离了大众的角度,思想的差异没有经过大众的认同也不会打破世道已经深化的壁垒。
这是过度执着产生的认知偏见。
就好比王朝科举下的读书人,心中梦想着考取状元;对他们读书人来说,状元就是他改变自身阶级的出路,他们将心思都放在了功名之上,而少于对世道的见识和体悟。
姬昱也经常入世,可他终究不是底层人,只是站在庶农之外看待他们的生活,虽有助人之举,也不过是站在自我的立场。
以往姬昱偏执于成为天子,可如今自悟不必执着于外向,而是正修内德,让他人认同才能做到众服。
晋文公流浪十九年难道只是在外受苦?在流浪之中也将自身的事迹传播而出,形成盛名的品牌。
姬昱要做的不应当是执着早日登上天子之位,而是使得自身的名义传遍九州,先成名德再参以于政。
人生而不同,没有谁能做到真正的将心比心,也不会因立场不同产生真正的共情。
就以这场蝗灾带来的灾难来说,还远远没有结束;从蝗灾形成的那一天一直到第二年收获,这些农人无时无刻不在忍受饥饿之苦。
蝗灾之后的晋国经济有萧条的趋势,在赵盾的治理下才缓慢稳定;在从乌中所得的情报得知,王宫内的饮食也有所受制,是赵盾利用国库的钱财和各地的存粮进行救济赈灾,可就算是这样,在背后也有一些污吏暗作手脚,想要从中得利。
遵守道义的规则不能得到实际利益,因为规则的制定本就是用来平衡的;可不守道义却能借违背道德之利得到更多,所以造就了不少钻空子的污吏和底层一些投机者。
哪怕是国家受难,这些注重私利者也只会在意自身的利益而不会为他人着想。
在庶农的身上,所经历的饥饿和痛苦又怎么会使得在荒灾之年还依然能在家中食用珍馐的权贵产生真正的共情呢?
“说到底,还是没有完全得道啊。”
这段时日的他忙于心学,没有把心思放在百姓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