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历史名人录15(2/8)
世称“姚江学派”,清代学者王士祯称赞其:“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朝第一流人物。”
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被誉为五百年来第一完美之人。
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和优越的学习环境,王守仁之父王华是明成化十七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在王守仁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
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明宪宗成化八年王守仁出生,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
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
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十五岁时他听说石英,王勇,石龙,刘通等起义就屡次试图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被父亲斥为狂妄。
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明武宗正德元年:王守仁龙场悟道的新篇章
明武宗正德元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宦官刘瑾擅政,朝野上下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被无端逮捕,引发了朝野的广泛关注。在这股腥风血雨之中,一代儒林巨擘王守仁挺身而出,上疏论救,却不幸触怒了刘瑾,被杖责四十,谪贬至偏远的贵州龙场。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是中国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的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这次被贬谪至龙场,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然而,正是这次贬谪,让他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领悟,开启了他人生中的新篇章。
在前往龙场的路途中,王守仁遭遇了刘瑾的暗杀。面对生死攸关的危机,他并未惊慌失措,而是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胆识,伪装跳水自尽,成功地躲过了一劫。这一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险恶,也为他后来的思想转变埋下了伏笔。
龙场,位于万山丛薄之中,当地苗僚杂居,还未开化。对于这个陌生的地方,王守仁并未感到气馁和绝望。相反,他根据当地风俗,积极开化教导,逐渐赢得了当地民众的信任和爱戴。在这一过程中,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民情,体验了底层百姓的生活,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