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大宋(2)(2/3)
路。】
是赵光义啊。
赵匡胤知道,自己这个弟弟一向能力可以,可自己在之后的岁月里,难道真的就越过了自己的儿子传位给了弟弟吗?
那样,自己的儿子、孙子,还有活路?
皇家的残忍没有人可以忽略,哪怕是才当皇帝的赵匡胤。
他眼神晦暗不明,看着依旧对他尊敬不已,连连声称自己没有这份心思的赵光义……
真相究竟是如何?
赵匡胤不知道,但他似乎知道了,原来…把大宋变成南宋的,是赵光义的后人啊!
他没有怀疑自己的后人,赵光义也不会越过自己的孩子传位给侄子。
“延宜啊,既然是你做了皇帝,你的后人让大宋江山不稳,你也该为此赎罪。”对弟弟,赵匡胤自认为足够好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喜欢弟弟忤逆他的决定。
说赎罪那就是赎罪,他赵光义推脱不得。
“谨遵皇兄教诲。”赵光义也知道哥哥的说一不二,至于赎罪要做些什么,要受些什么惩罚,大概只有赵匡胤知道了。
皮肉之苦,是最简单不过的。
【赵佶更是一个禀赋纯粹的文人,他尤其关心这个国家的精神建设。】
【重视文治的宋朝在立国之初就降低了科举考试的门槛,一旦及第,就可以直接出仕为官。】
宋之前朝代的皇帝们听到这个消息,无疑是惊讶的,武官需要警惕,莫不是文官就不需要了?
宋朝如此做,恐怕会让文官们得寸进尺,而武官被打压的后果,那将会是很严重的。
只是,宋朝的皇帝真的不知道这个结果吗?
还是说他们早已经有了解决之法。
【赵佶想要把所见所想的一切美好都绘成图画,传于后世。】
【他设立并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招收了一批隐藏于民间的英才。】
【到翰林图画院学习的人,有六个专业方向可以选,传统界画一门,专门描绘建筑和市井,其中有一个学生,名叫张择端,张择端创作的传奇画卷,名为《清明上河图》】
【这幅长厘米,宽.厘米的绢本长卷精准绘制了清明时节开封汴河两岸的热闹景象。】
【后世将其奉为神作,认为他高简苍劲,超妙入神。】
【一生执着于美的赵佶,经历了漂亮的大宋,见到了漂亮的画作,写出了漂亮的瘦金体,烧制出了不可方物的天青色。】
本来单单说赵佶这个名字,老祖宗们是不清楚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