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第 7 章(1/5)
词师难求。
正巧本县吴村有位词师,名为百里营,字有成,据说是东汉名吏百里嵩的旁系后人,其家族在本县颇有名望。
正如他的表字所言,百里夫子确实有所成,只不过是大器晚成。
他曾九战进士科,回回皆能通过秋闱,成为贡举人,顺利拿到解额;却又回回在省试中折戟沉沙,始终无法更进一步。
世上少有百岁,五十已过大半,后来,百里营终于舍下执念,转身钻研词道,如此反倒另辟蹊径,成就了自己。
百里营所归纳新编的《词林听韵》,总结了诗词格律的路数,被县上众多学子争相传抄,奉为备考好书。
加之百里营出入各类诗会,数篇得意之作传出,又为他积攒了不少的名声。至此以后,不少学子闻讯而来,到百里氏门前拜师求学。
乔仲常经人引荐,数次投送拜帖,如此才见到了这位百里夫子。
可百里夫子一听乔见山方才八岁,当即便回绝了“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少年天才?……兴许真有一些才气,然为父母者不应替孩子高自标树,免得耽误了孩子用功。”
这话说得属实不客气。
乔仲常客气奉上儿子平日所作的词句,希望百里夫子指点一二。
岂料百里夫子看都不看,叹气道“大人的这套说辞,某听得多了,不过是长辈们将自己的见解灌输给孩子,引导他们写于纸上,哪里算得上是他们自己的诗作?学问讲究口授、心传、自悟,大人们切莫自个编排假象,弄巧成拙。”
说到底,百里夫子的大器晚成使他不太相信天纵奇才、天才早就。
“乔大人请回罢,拜师求学的事,等孩子再大一些也不迟。”
一场徒劳,乔仲常心中虽有些不爽快,但并未生怒、气馁,他明白名师难求,名师总是有些自己的脾气和规矩在的。
回到家中,夜里烛台青灯下,乔仲常又仔细翻阅儿子所作的小诗,久久静坐不语,最后确切言道“吾儿确有诗才。”
几日后,执着的乔仲常带着儿子乔见山,一同前去拜访百里夫子。
见到孩子眼眸明净、行止儒雅,百里夫子终究是心软了,给了机会“你既名中带山,便以‘山’为题,且试帖五言律诗一首看看罢。”
乔见山落笔诗成,事便也成了,只因诗中有这么一句——“远山如衿青,始道读书人”。
所谓青青子衿,学子常穿青色交领长衫,青衿多指代读书人。学袍一抹青,远山一抹黛,乔见山以极具诗意的颜色将学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